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教学设计 > 教案 > 语文 > 四年级 >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大自然的启示教学设计

时间:2011-03-15 23:49来源:未知 作者:点击:
单元主题: 大自然的启示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34--51页。《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蝙蝠和雷达》、《大自然的启示》和语文园地三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

单元主题:
大自然的启示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34--51页。《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蝙蝠和雷达》、《大自然的启示》和语文园地三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大自然的启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自然之道》《蝙蝠和雷达》,略读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大自然的启示》,一个综合性学习,一个语文园地。《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告诉我们要研究和掌握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蝙蝠和雷达》《大自然的启示》是讲人类从大自然中受到启示,有所发明创造,告诉我们大自然也是人类的老师。本组课文的学习是对以前所学习的观察大自然、保护环境等专题的延伸与发展,并有新的内涵。让学生获取新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进一步关注自然、了解自然的兴趣,并能从中受到有益的启示,同时获得语文的综合素养。
学习目标:
▲1、认识28个生字,会写26个生字。能会写会运用31个词语,会读会认3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探索自然的奥秘,对自然现象有关注的热情,对于本组课文学生是有学习的欲望的。但学生的关注只会停留在表面,因为学生不会想得那么深入,学习本单元,除了引导学生热爱自然,还要激发学生学习会理性的思考,进而引导学生要保护大自然,探索自然的规律,并学会善于从自然之中获得有益的启示,有效利用大自然为人类造服。因此,要引导学生对话文本,在读中感悟,在进行语言的训练和语文能力的培养的同时,加强与科学科的联系,注重学科整合,搜集有关资料进行交流,引导学生也到大自然中寻找、发现,培养学生的兴趣。
教学方法措施:
1、加强学科整合意识,有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关注自然,了解自然,热爱自然。
2、通过师生共同查找有关人类与自然联系的资料,深入感受人类应按自然规律办事,并从自然中受到启示,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这一思想。
3、创设情境,加强课文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文综合素养。
4、阅读相关方面的书籍、文章,更深刻地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设备、教学光盘;课件等。
2、学生课前查阅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10——13课时
9、 自然之道 2课时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1课时
11、蝙蝠和雷达 2课时
12、大自然的启示 1课时
语文园地三 4课时

9 自然之道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5-38页。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他们拯救了一只被嘲鹰咬啄的海龟“侦察兵”,结果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而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课文主题突出,并且学生易于在读中感悟。一方面是因为选材典型,另一方面文章内容在多方面形成强烈反差,读起来扣人心弦,例如:“我”和同伴与向导在对自然规律认识上的反差,“我”和同伴的好心与所造成结果的反差,海龟入海前的平静与入海时遭到食肉鸟捕食的惨烈情景的反差等。学文时,引导学生从故事的发展中悟出“自然之道”是重点。
学习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海鸥、争先恐后、若无其事、鱼贯而出、气喘吁吁”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学情分析:
从四年级孩子现有的认知水平出发进行分析,四年级的孩子已经初步具备了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探究大自然的奥秘,对自然现象有着关注的热情。所以对于这篇课文,学生是有学习欲望的。但是,学生的关注可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要引导学生对话文本,在读中感悟,在进行语言训练和语文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学科整合。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光盘、课件等。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分析课文。
第一课时 课时数:1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新朋友见面,按中国人的传统想送大家一份见面礼。这份见面礼是个小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故事:有人发现已裂开一条缝的茧中蝴蝶正在痛苦地挣扎,他于心不忍,便拿起剪子把茧剪开,帮助蝴蝶脱茧而出。可是这只蝴蝶却因身体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便死去了。
听完了故事,你有什么话想说?
是的,破茧成蝶虽然痛苦,但是,这是一只蝴蝶必须经历的过程。自然界有许多现象看似残酷,但其实却蕴涵着深刻的自然之道。这里的“道”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道理,也不是道路,而是指规律,那“自然之道”就是指自然的规律。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名为《自然之道》的课文。
(板书课题)课文究竟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自然之道,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开篇激趣,让学生对大自然的感受更深刻一些,为理解本文的深刻的寓意作铺垫。利用小故事顺利地过度到本文的学习。】
二、自由朗读,疏通字词  
1、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工具书的习惯)
2、认读生词:
旅游 筑巢 幼龟 沙滩 侦察 企图 蠢事  返回 海鸥 补救 
争先恐后 欲出又止 若无其事 见死不救 鱼贯而出 愚不可及
3、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4、初读交流:
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
【设计意图:学生初读课文,读出感情,说出大意,加强对文本的理解的力度,为下一步打好基础。教师不讲,学生自己去读,在听读中感知文本的内容,完成自主学习文本,自主诵读,自主吸纳文中的营养。学生说内容这个环节的设计,一方面促使学生提高吸纳的效率,另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体现了学生的的学习的主体地位。】
三、入情入境,感悟“蠢事”  
1、出示句子“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方法: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我们读了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自由读三、四、五自然段,等一会儿,我们来分角色演这个情景。  
2、演中促读,演中理解:  
⑴ 请一个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请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幼龟”和“嘲鸫”,大家边听边看。表演后评议,教师抓住“欲言又止”、“踌躇”评议“幼龟”的表演,并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比较并书写“幼”和“幻”这两个字;引导学生抓住“突然”、“啄”、“拉”评议“嘲鸫”的表演,范写“啄”字。   
⑵ 先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感情和表情的词语,如“焦急”、“冷淡”、“若无其事”、“极不情愿”、“颓丧”,自由读该段,要求读出各自的表情。再分角色朗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范读、模仿读、比赛读,初步读出感情。最后指名上台表演,教师采访“向导”扮演者:你说“叼去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分组再说一说。  
4、讨论:
我们干了一件什么“蠢事”? 
5、比较句子: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教学时以“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为经线,前后联系;以“我”和同伴以及向导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纬线,横向贯通。
四、本课小结:
  本来想帮助幼龟,结果却让许许多多幼龟成了食肉鸟的食物,在让人惋惜的时候,它带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呢?下节课,我们再来看看!
4、课余时间学生分头行动,教师要及时了解情况。
【设计意图: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丰富学生的资料积累】
第二课时 课时数:2
一、导读课文,感悟“启示”
1、请大家看看这幅插图,想想图上讲了什么?
2、课文六、七自然段就叙述了这幅图的场景,请大家再自由读一读。  
3、默读六、七自然段,同时想象: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请大家展开想象写几句话,描述一下,并写一点自己的体会。  
4、指名读自己写的片段,并表达出自己的心情。  
5、比较句子,体会出“悲叹”、“根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⑴ 向导一边走一边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⑵ 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6、感悟启示:
同学们,如果当时你们就是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那么就把你受到的启示和大家交流一下吧!  
在学生广泛发言后,请大家找到《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阅读提示”,画出其中的一句话,并齐读:“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设计意图:明确要求,以做到有的放矢】
二、朗读全文,归纳大意
1、齐读课题,再指名说说课题的含义和“自然之道”的意思。
2、朗读全文,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方法:先指名说一说,如果学生不能概括清楚,就出事小黑板让学生填空式地说一说,最后小结方法──把各部分意思连起来。
三、明确要求,引出“综合性学习”  
1、读一读“综合性学习”的安排,说一说活动方式和要求。  
2、分组商议:准备怎样开展这次综合性学习。  
3、全班交流,教师针对实际情况提出活动要求和注意事项。  
【设计意图: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丰富学生的资料积累】
板书设计: 9 自然之道
救一只
害一群 自然规律应遵循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9页——第41页。
教材分析:
课文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课文先描写了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的河,但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黄河含沙量的现状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最后,阐述了科学家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这是一篇说明文,文章条理清楚,材料确凿,数据翔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3.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我们的孩子对黄河的了解只是停留在零散的图片或新闻中,对黄河的发展变化知之甚少,对黄河文化的感受不深。因此,增进对黄河的了解,培养对黄河的感情,有利于促进他们的认知,这是上好本课的情感基础。另外,多数学生会上网、具有收集和整理信息的初级能力,这为教学中广泛进行交流提供了可能。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光盘
课前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数:3
教学过程:
一、出示“资料”,引出课题  
1、指名重点读“保护母亲河行动”的内容。
2、听了“资料袋”的介绍,你最想说什么?最想问什么?
3、为什么要“行动起来,拯救黄河”呢?我们阅读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篇课文,就一定会明白的,而且也一定会发出同样的呼吁。板书并齐读课题,突出“怎样变化”。
【设计意图:随着一个个问题的提出,学生的思维正向焦点汇聚,向深层次迈进。学生的情感体验也从荣耀、焦虑过渡到深思。】
二、围绕提示,自读自学
1、请大家谈一谈,你准备采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这篇课文呢?    
师生确定:先读熟课文,再围绕课前“阅读提示”读懂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在学生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检查:指名逐段读课文,开火车读生字词,并正音正句;教师结合图示简要讲解“流域、河道、河床、悬河”的意思;指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围绕提示,默读自学,圈点批画,教师巡回指导:
阅读提示要求:说说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课文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读书的感受能力。教师巡回指导,表扬善于学习的同学,耐心辅导学习吃力的学生。】
三、围绕重点,全班研讨  
1、了解黄河的变化,适时引导学生感悟重点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读重点段,如“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联系第三自然段,边听范读边想象,感悟“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联系第一和第四自然段中的数字并与“摇篮”对比,感悟“忧患”。
2、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要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社会原因”,即人的原因,通过图示、图片或课件,感受“恶姓循环”之理和“水土流失”之害。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激起学生的痛惜之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畅谈启示可以结合最后一自然段和“资料袋”的内容。先放开学生谈自己受到的启示,再引导学生读科学家“数管齐下”的治黄方案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心声,教师适当补充国家治理黄河的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生生讨论、探究和合作,突破了重、难点;在细细品味琢磨中深化了理解。“理清——突破——深化”,这一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层层推进,水到渠成。】
四、朗读全文,升华情感  
1、教师小结:我们通过读书和交流读懂了这篇课文。同学们,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可是现在却成了一条祸河,成了一把悬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头上的利剑。让我们把我们对黄河母亲的关心,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对人类活动和环境保护之间的深刻认识,对“行动起来,拯救黄河”的强烈愿望,融入到课文的每一句话中,通过我们的深情朗读表现出来吧!(教师的这段介绍应该满怀激情)  
2、学生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唤起学生对“行动起来,拯救黄河”的强烈愿望,引导学生感情朗读。】
五、模拟情景,延伸拓展  
1、师:同学们,我们明白了“行动起来,拯救黄河”的道理,你准备怎样去响应“保护母亲河行动”呢?
  注:可以引导学生演讲,写调查报告等。并且要及时反馈,把这个活动比较深入地开展下去。  
2、全班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写治理黄河的方案。
注:1、2项可以选择一项作为重点深入下去。
【设计意图: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板书设计
            
摇篮 → 祸河
气候温暖  含沙量大    深重苦难
森林茂密 (大自然) 凶暴猛烈
土地肥沃 (人为 ) 叫苦不迭
生息繁衍 民族忧患
11蝙蝠和雷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2页——第44页。
教材分析: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文章,主要从三大环环相扣的环节(提出问题——实验证明——模仿创造)有理有据地说明蝙蝠和雷达之间的科学联系,以及人们是如何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文章叙述准确,详实的实验,合理的推断,精妙的仿照,表述极为科学。教学时要从课题入手,通过合作探究,抓住三个比喻句,理清文中几者之间的关系,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白事物之间有着普遍联系,资料袋的合理使用,课外信息的搜集交流都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仿生学的了解,激发他们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同时,教学中要关注作者表达的方法:如关联词语的恰当运用、问句的适时出现,事物之间的紧密联系,都可作为今后行文的借鉴。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和“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搜集并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周围的世界仍充满好奇,乐于观察却不善于观察,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课文的作者是怎样观察的,引导其感受作者细致、有耐心的精神。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教学光盘
学生:. 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仿生学的课外资料,制作资料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文路。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领悟道理。

第1课时 课时数:4

教学过程:
一、以图为媒,导入新课
1.(出示蝙蝠图片)认识它吗?关于它你们知道些什么?  
2.(出示雷达图片)这是什么?知道雷达有什么作用吗?
过渡:同学们,蝙蝠是一种动物,(贴蝙蝠图片)而雷达则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贴雷达图片)。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课题中为什么用“和”(板书“和”)把它们连起来,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
【设计意图:图片导入,引发学生兴趣,同时依法学生质疑,进入课文情境。】
二、朗读课文,明确重点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的特点以及蝙蝠和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提示:看看哪一句话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雷达。
2.交流后展示并齐读一遍。
  1)写蝙蝠的句子: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样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他也能灵巧地避开。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读了这些句子,你们对蝙蝠有什么认识?(了不起、本领大、飞行灵巧……)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2)写蝙蝠和雷达关系的句子: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3.小结并质疑。
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围绕这个主要内容,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
(可能提出: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蝙蝠是怎样探路的? 为什么装上雷达飞机就能安全飞行了呢?……)  
4.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那么这些问题,是老师告诉你们呢?还是——
  (自己读书自己解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词语“夜间”“还能”“无论”“从来没见过”“即使……也……”“极细”等。】
四、自主阅读,填表助学(学习4、5、6自然段)
1.快速阅读4、5两个自然段,看看需做几次试验(三次)
2.附试验报告:

试 验
方 法
结 果
证明的问题
第一次
把蝙蝠的眼睛蒙上
铃铛没响
夜间飞行不靠眼睛
第二次
把蝙蝠的耳朵塞上
铃铛响个不停
夜间飞行
靠的是嘴
和耳朵
第三次
把蝙蝠的嘴封住
铃铛响个不停

3.学生读书、讨论、填写报告。
4.每组选一个代表上台介绍试验情况,同时展示试验报告所要填写的内容。
5.屏示、齐读。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理解“配合”)。那么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呢?
【设计意图:理清课文脉络,整体把握,以表格形式检测学生的理解情况】
五、合作阅读,突破重难点(学习第七、第八自然段)
1.学习第7、8自然段,小组合作探究:蝙蝠是怎样探路的,雷达是怎样探测障碍物的。
2.师生反馈,相机展示课件。
一)理解蝙蝠如何利用超声波探路
1.蝙蝠是怎样用嘴探路的?
2.多媒体演示蝙蝠利用超声波探路。
3.读懂了吗?谁能把这四张卡片:嘴巴、耳朵、发出超声波、反射回来”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4.指名贴卡片。
5.能看着这个示意图讲述蝙蝠是怎样探路的吗?
7.让我们一起用赞赏的语气再读第七自然段。
  过渡:雷达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它与蝙蝠之间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二)理解飞机如何利用雷达探路
1、飞机是怎样用雷达探路的?
2、多媒体演示飞机利用雷达探路的特点。
3.仿照前面把四张卡片“天线、荧光屏、发出无线电波,反射回来”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4.比较雷达的工作原理和蝙蝠探路的方法有什么相似之处。
  ①指名进行比较。
  ②师生评议、补充。
多媒体显示: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 (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 ( )。
三)、创设情境,强化重点
  (教师讲解:有一回,蝙蝠在晚上飞行时发现了夜航的飞机。他非常惊讶,心想:这飞机怎么也有夜间飞行的本领?经过打听,他知道了,原来是因为飞机上装有雷达。那么雷达究竟是如何帮助夜航的飞机安全飞行的呢?蝙蝠不明白。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他决定去拜访雷达。蝙蝠会向雷达问些什么问题?雷达又是如何回答的呢?)同座位的同学,一个做蝙蝠,一个做雷达,试着说一说,并表演蝙蝠和雷达的对话。

第2课时 课时数:5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谈谈蝙蝠和雷达的共同点。
2、连一连说一说,加深认识。
装雷达的夜航飞机   蝙蝠的嘴
雷达的天线   蝙蝠发出的超声波
无线电波   夜间飞行的蝙蝠
荧光屏   蝙蝠的耳朵
二、编演童话故事
1.创设情境:一天晚上,蝙蝠飞出来找吃的,突然它发现了一架飞机在空中飞翔,非常奇怪,仔细观察原来是雷达帮助飞机夜间飞行。他是如何帮助飞机安全飞行的呢?蝙蝠决定去拜访雷达。见面时,他们俩会说些什么呢?(讨论准备)
2.学生表演。
三、归纳总结,课外拓展,收集信息。
1.人们正是从蝙蝠的身上,得到了启发,发明了飞机的导航系统。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从动物身上得到启发,从而产生的发明。比如:看到鱼能在水中自由沉浮,发明了潜艇。这些,被叫做仿生学。
  2.交流查找到的有关资料,看看人们还有哪些发明和动物有关,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发的?
3.总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生物界的不断认识,还有更多的东西等着我们去发明、去创造。希望同学们从小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将来成为一名真正的科学家。
4、再次引入综合性学习
【设计意图:课外搜集关于仿生学的资料,更好地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与探究兴趣】
板书设计: 11蝙蝠和雷达
蝙蝠 嘴 耳朵
雷达 天线 无线电 荧光屏

12*大自然的启示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5页——47页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语言通俗易懂,表达方式独特,是由两篇科普小短文组成的。《“打扫”森林》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教学时可综合运用浏览、默读、朗读等读书方法,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阅读,自由朗读,读出文中记写的主要事物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交流在文本阅读中获取的信息,在交流过程中借助语言形象深入理解林务官的命令和最后给森林造成的后果的内在联系。
《人类的老师》短小而又充满趣味,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可结合《蝙蝠与雷达》一文学习,作为主题学习的一部分;也可和《“打扫”森林》一并学习,用举一反三法进行迁移,自读自悟,明确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
文章内容都很简单,教学中不要把眼光局限于此,前文应重视语言的积累,而后文应更多关注文章表达方法的运用。同时也应注意相关资料的适度拓展。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3、激发阅读仿生学科普读物和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喜欢探究未知世界,喜欢想象,喜欢新的科学技术。他们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我们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课前准备:
课件与光盘
课时安排:1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数:6
教学过程:
1、回忆这个单元前面学过的课文,想想每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其实,自然界中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还很多。今天我们就学习课文《大自然的启示》看看这篇文章又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2、检查预习,朗读课文,纠正字音。  
3、学习《“打扫”森林》一文:
⑴ 默读课文,想想文章的主要内容。
⑵ 为什么题目上“打扫”两字要加引号?
⑶ 画出你读了本文后理解的“生态平衡”图。(枯枝败叶与动物的生物链)
⑷ 从这篇文章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⑸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生态平衡”的事例?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举实例用自己的话谈一谈。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4、学习《人类的老师》一文:   
⑴ 自读课文,想想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⑵ 从短文中你读懂什么了?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⑶ 谈谈读懂文章后的感受。     
看来大自然、大自然中的生物真的是人类的老师。你还知道相关的是烈吗,讲给大家听吧。如果读完这篇短文激发了你的探求兴趣,那就赶快再去查找相关资料,在后面的口语交际中大显身手吧。
5、感悟写法:
你们在学完这一整篇课文后,发现这篇文章与其它文章在写法上的不同吗?为什么这篇课文既有课题又有小标题?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课外积累,联系生活中的例子理解大自然的启示。】

语文园地三
教学内容:
教材第49页——51页。
教材分析:
本次“口语交际·习作”的训练内容是围绕“大自然的启示”这一专题编写的。目的是指导学生运用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交流综合***学习的收获,提高倾听、应对、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口语交际”要求学生把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大自然给人启示的资料,自己了解到的有关发明创造的事例或自己从动植物身上得到的启示,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和同学交流。 “习作”既可写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发现,又可写活动经过或心得。学生经历了活动的全过程,有了自己的亲身感受和体验,是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可感可发的。口语交际后,可让学生趁热打铁写下来。表达自己从大自然受到的启示,但学生在参与综合***学习时的态度、团体合作的精神、勇于探究和战胜困难的勇气,教师也要给予积极评价与鼓励,给学生留下“我能行”的自信,为学生今后的探索播下兴趣的种子。
学习目标:
▲1、运用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收获,提高倾听、应对、表达等语言能力。★2、比较句子,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
▲3、积累农业气象谚语。
学情分析:
“口语交际”要求学生把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大自然给人启示的资料,自己了解到的有关发明创造的事例或自己从动植物身上得到的启示,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和同学交流。在组内班内畅所欲言;
课前准备:收集整理资料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第二、三课时:习作指导
第四课时: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展示台
第一课时 课时数:7
教学过程:
(一、展示事例,激发兴趣
出示下列事例,引入新课。
△2000多年前埃及人迈克雷在尼罗河边散步时,踢到了干乌龟壳,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木制四弦的乐器──世界上最早的小提琴。
【设计意图:了解发明创造的事例,导入新课。】
二、自主选择,分组交流
自主选择交流的内容──从下列方面任选一项交流:自己对大自然的发现;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自己的发明设想;自己尝试实验或设计发明的情况。
自主选择交流的伙伴──交流内容相同的组成一个或若干个小组。
【设计意图:自主推荐在全班汇报的代表──教师适当引导激励上台少的同学,善于发现突出典型并积极向组员推荐。】
三、全班汇报,互动交流
1、各小组推荐的代表向全班汇报,听的同学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听的过程中或听完之后举手向汇报的人请教,形成台上台下的互动交流,学生不能解答的教师可做解答或引导课外去查阅资料、实践探究。
2、评选“最佳创意奖”“查阅资料能手”“超越自我奖”等,进行精神奖励:全班鼓掌、打节奏为获奖同学唱一支歌曲。
【设计意图: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话清楚、大方、语言顺畅连贯,通过过渡语评点和重点引导学生评议两三名同学来激励学生。】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
大自然的启示
发明创造的事例
你想发明什么

第二课时 总课时数:8
教学过程:
一、自主汇报,确定习作内容
1、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汇报本次习作想写什么。
2、小结:本次习作,是写自己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发现,或者活动经过,或者心得体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谈谈自己哪方面感受最深,最有话可说就写哪些方面,注意不要大量地抄录资料】
二、自主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如果课堂上有时间,可以当堂点评一、二篇习作,还可以把巡视中发现的语句、标点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讲一讲,引导学生修改。
三、相互修改,完善习作初稿


第三课时 总课时数:9

教学过程:
指导修改
是呀,有句话说得好,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是改出来的。这里的“改”是修改。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修改一篇作文。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老师给大家准备的文章,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读文,师巡视)
每篇文章都有优缺点,你觉得这篇文章写得怎么样?优点在哪里?请同学们小组间交流(学生小组学习)
汇报交流
它又有哪些不足呢?请指出并进行修改。怎么修改作文呢?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改作文就是“再念,再念,再念。”虽然只有两个字:再念,但决不意味着只念三遍。好,请同学们念自己手中的作文。拿好笔,用心念。(生念)念了几遍啦?再念一遍,可以出声,声音可以小一点。改得怎么样了,可以了吗?好,小组间交流一下你是怎样修改的,改了几处,为什么这样修改。交流时派一名同学做记录,统计你们小组一共修改了几处。
(学生小组间讨论交流)
逐段汇报修改
谁愿意把修改后的段落读给大家听(指生读)师生点评,三分文章七分读,朗读得好为你的作文增添了不少亮色,所以我建议大家要好好读,知道吧。
谁想读修改后的整篇文章?(找生读)
我还想找一名同学读修改前的文章,谁愿意读?(找生读)
听了两名同学的朗读,你觉得前后两篇文章哪个更好?(学生汇报)文章不厌百回改,下面我们就来改一改我们自己的作文。

第四课时 总课时数:10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读一读,自己悟一悟。
2、说一说,读一读,分组感悟。
第一组:“终于”说明了科学家揭开蝙蝠探路的秘密是很不容易的,是反复试验的结果。
第二组:“根本”强调了“如果不是我们”自作聪明,这些海龟是完全不会受到伤害的。
第三组:“居然”进一步强调了这的确是“令人难以相信”。
在朗读时,注意这三个词语语气稍重一点儿。
3、举一举例子: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一组例句来吗?
【设计意图:发现:这三组句子,每组里的两个句子基本意思是相同的,但每组里的第二个句子表达的语文更重一些,我们平时阅读文章与说话时,要注意这样的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二、日积月累
1、自由读,想一想意思。
2、自主说,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理解的气象谚语,教师适当点拨。
3、多种形式积累:自主背、相互背、齐背、指名背。
4、拓展交流:你还知道哪些气象谚语?
三展示台
1、确定展示形式。
a.主办“认识大自然”手抄报或黑板报。
b.“仿生学课外读物介绍会”或建立“仿生学图书借阅角”。
c.“仿生学发明创意赛”。(可结合“口语交际、习作”进行)
d.“大自然的启示图片展”。(在年级、校园内或社区内展出)
e.布置“小发明、小制作实物展台”。
f.“大自然的启示综合性学习收获”优秀习作专栏。
【设计意图:在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各人或分组确定一种或两、三种展示方式,丰富学生的课外积累。】
2、展示评比
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展示筹备的成果,评比“小小发明家”“课外资料搜集能手”“办报大王”“采访能手”等,进行适当的物质奖励或者精神激励。
设计意图:筹备时,时间上可有一定的弹性,要充分发挥好各组小组长的作用
三、推介成果
教师向相关少儿报刊推荐学生的习作与创意,抓住各级各类“科技节”“发明创新大赛”等时机推荐学生的突出成果。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责任编辑:风)
顶一下
(10)
34.5%
踩一下
(19)
65.5%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