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 二年级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教学设计 > 教案 > 数学 > 三年级 >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学设计[表格式]

时间:2011-04-01 00:07来源:未知 作者:点击:
一、 教材分析 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包括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多个单位)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

一、  教材分析
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包括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多个单位)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加以解决。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此外,教材在这里还介绍了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
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本单元分为两小节,内容结构如下:
二、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三、 方法措施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教学。
2.注意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作用。
四、教具准备:统计图 课件 实物投影仪 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4课时
简单的数据分析……………2课时
平均数………………………2课时

课题
认识横向条形统计图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刘宠珂
教学目标
 
1、认识横向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搜集到的数据绘制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经理简单的数据分析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1是让学生认识一种横向条形统计图,这种条形统计图[在统计表中经常出现,它和纵向条形统计图在原理上是完全一致的,只是有时为了版面安排的需要,才把横轴和纵轴的位置进行对换,条形的方向也相应发生变化。这部分内容是新增的内容,新教材注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本节课学生可以利用前面学过的知识通过自主学习加以掌握。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或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认识横向条形统计图
横向条形统计图(略)
 
教学过程
学习过程
设计意图
复备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经常去超是吧,超市有琳琅满目的商品。看,这是售货员统计的超市上周矿泉水销售情况
 
 
 
学生观察统计表,说出自己的发现。
 
 
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
 
教学过程
学习过程
设计意图
复备
(出示38页统计表)。通过观察,你能发现什么?
 
二、探究新知
1、教师出示一个空白纵向条形统计图。
提问:如果用横轴代表销售量,用纵轴代表不同的品牌,该怎样设计这样的统计图?
 
2、教师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
 
 
 
4、如果下周要进货,哪中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哪中品牌的应该少进些?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第1
1、根据统计图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来?
2、展示每个小组有价值的问题。
 
四、课下延伸
让学生调查本班同学的可与体育生活,制成横向统计图。
 
 
 
学生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在全班交流。
 
 
 
 
学生完成横向统计图。
 
 
 
 
学生讨论,回答,并说明理由。
 
 
 
小组里说,筛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
小组展示问题。
 
 
 
学生调查,按要求完成统计图。
处处有数学。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创意,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横向条形统计图。
 
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教师在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完成,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通过讨论,使学生发现数据背后隐藏的信息,利用统计结果进行决策,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合作精神,以及利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把所学知识灵活地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从而巩固所学知识,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课后反思
在实际应用中了解到统计图还可以是横向的,并学会了看横向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学生接受的较好。
 
                 

 
第二课时
 

课题
一种特殊的条形统计图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
陈淑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起始格于其他格代表的数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统计的价值。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材分析
2通过一个服饰统计表提供了某一小组学生身高、体重的数据,让学生根据统计表完成条形统计图,教材提供了一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以前学生所见的条形统计图表示数量的轴上,每一格表示的数量单位都是相同的。但在这两个条形统计图的纵轴上,起始格和其他格表示的数量是不同的。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统计知识,会看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所以在教学时,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尽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估计能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或多媒体课件、空白统计图
板书设计
特殊的条形统计图
统计图(略)
 
教学过程
学习过程
设计意图
复备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学校每年都要进
 
 
 
 
 
 
行一次体检,下面是这学期在体检时统一的一组同学身高和体重的统计表。
1、从这个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二、探究新知
如果用条形统计图表表示这个小组学生的身高,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比较合适?
1、自己动手,进行尝试
 
2、引导交流,发现问题。
(如果每格表示较少的单位,画出的条形会很长,如果表示10个或20个单位,虽然画的格数少了许多,但是从图中很难直观的区分不同学生的身高相差几厘米。)
3、积极思考,解决问题。
A、教师出示教材上的统计图
b、这个统计图和以前见过的有什么不同?
 
c、完成统计图。
 
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这种统计图?有什么优点?
4、完成体重统计图
 
5、联系生活,分析数据
从上面两个统计图,你能获得什么信息?(课件或投影仪出示“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
三、巩固应用        
练习十一第234                                                                                            
 
 
 
 
学生观察后回答。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不同的空白统计图,合作完成。
学生展示统计图,汇报发现的问题。
 
 
 
 
 
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讨论,说出这个统计图和以前见过的有什么不同。
学生按示例把统计图补充完整。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学生观察后运用迁移类推的方法完成统计图。 
学生观察后,回报交流。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然后集体订正。                                                                                                                                                                                                                                                                                                                                                                                                                                                                                                                                                                                                                                                                                                                                                                                                                                                                                                                                                                                                                                                                                                                                                                                                                                                                                                                                                                             
                                                                                                                            
 
通过谈话导入新课。
 
培养学生发现信息、搜集信息的能力。
 
 
 
 
通过学生实际画一画,并比较这些统计图,使学生发现问题,产生认知冲突。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使学生发现现在的统计图起始格用折线表示,表示较大单位,其他格表示较小单位以及这样画的好处。使学生初步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的使用条件。
提高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练习十一第5题及课外作业中相应的题目。
                 

课后反思: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这一方法很有效。
学生理解透彻,印象深刻。
 
第三课时

课题
    平均数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3
刘宠珂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求平均数是统计的一种方法,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2、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材分析
1通过求一个小组四个学生收集废旧矿泉水瓶的平均数量,使学生明确平均数量不是指每个学生收集到的瓶子同样多,而是指“假设”四个学生收集到的瓶子同样多,每人收集到多少个。教材用横向的条形统计图给出每个学生收集到的矿泉水瓶的数量,通过直观的方式是学生理解什么是平均数,使学生理解:求几个数据的平均数,就相当于把这些数据的总和平均分成这么多份。由此,总结出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新教材直观性很强,学生易于理解。
学情分析
求平均数这样的问题学生第一次遇到,但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见到或听到过这样的问题。通过直观教学和学生的讨论探索,相信学生能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教学准备
投影仪或多媒体克间
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进行1分钟的跳绳比赛,并做好纪录。
板书设计
        平均数
14+12+11+15)÷4
   =52 4
   =13(个)
教学过程
学习过程
设计意图
复备
一、创设情境
 
用学生熟悉的跳绳活动
 
教学过程
学习过程
设计意图
复备
同学们,课前我们每个小组进行了1分钟的跳绳,我看了每组的统计结果,这是第五组和第七组的跳绳统计情况。
出示统计表
×××同学跳绳的次数最多,因此,我宣布第五组是“冠军”大家统一吗?
板书课题:平均数
 
 
 
二、进行质疑,探索新知
1、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哪些知识?
 
2、学习例1
出示例1及统计图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
你是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多少瓶”的?你怎样才能让他们一样多呢?
学生说的同时老师操作电脑。
怎样计算平均数?
4、解决问题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平均数,而且会求平均数,算一算我们班这两组哪组跳的呈子最好。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从中找出合理的评价方式。
 
 
 
 
 
 
学生在班内提出问题。
 
 
 
学生观察统计图提出问题。
 
把想好的方法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汇报交流。
 
 
自己计算,全班汇报交流。
 
学生都算,然后汇报结果。
来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都参与体验、搜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并由此情境提出学生最关心的谁是冠军队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从中找出合理的评价方式,这样自然的引出课题,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将统计知识渗透到数学当中。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既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在探索新知的同时学会了研究,学会了学习。
 
教师运用电化教学,直观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使学生对平均数的含义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理解平均数含义的同时提高了能力。
 
 
老师抓住时机,转向悬而未解的1分钟跳绳,从而巩固了对平均数的计算。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练习十一第23
                 
课后反思: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生容易掌握,但是平均数的意义较难理解。本节课的设计情景数太大,应该小一点,把重点放到理解意义上

(责任编辑:风)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1)
10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