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我们学过许多首李白的诗,谁能背?注意每人背一首,不要重复别人背过的诗。 (学生争着背诵,积极性很高。背了《静夜思》《赠汪伦》《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独坐敬亭山》等。) 师:大家背得都很熟,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李白的诗。 (板书:望庐山瀑布) 点评:教学新诗不直接揭示课题,让学生先背诵学过的诗,然后开始新课教学,这样做大有益处:一是新旧联系,衔接自然;二是激发兴趣,增强效果。学生在情致盎然地背诵李白诗歌的气氛中学习新诗,效果当然不同。另外学生能一下子背出李白的许多诗,证明霍老师平时多有补充,教得扎实。 师:谁来讲课题的意思? 生:“望”是看的意思,题目是说看庐山的瀑布。 师:什么是瀑布?谁看见过? 生:我在泰山上看见过瀑布,它是从高山上直流下来的水,水流得很急,像倒下来似的, 远远地看去像一块白布。 师:是一块铺在桌子上的白布吗? 生:是垂挂着的白布。 师:对,这样说就准确了。一说到瀑布就想到高山,从高山陡峭的地方,水流倾泻下来,远看像一块白布垂挂山前。水很急地流下来,可以用“倾泻”这个词。注意“瀑”字怎样写? 生:“瀑”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三点水,右边是暴雨的“暴”字,合起来念“瀑”pù。 生:把“暴”字加上三点水,就念瀑布的“瀑”。 师:说得对。齐读“瀑布”。 (学生齐读。) 师:知道庐山在什么地方吗? 生:庐山在江西省,是个风景很美的地方,很多人都到那里去游览。 点评:教者板书课题后,引导学生自己领悟题意:先解字,弄清“望”的含义,带出全题的意思;再释词,弄清“瀑布”是什么,而且就“瀑布”正字正音;最后明确庐山的地理特点。这样解题,由字及词及地,序次井然;同时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瀑布”引出“垂挂”“倾泻”,与高山挂起钩来,不仅使学生觉得具体可感,还为下面讲析诗歌作了铺垫,收一举数得之效。 师:我们一块来学习这首古诗。 (出示幻灯: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谁能读一读? (学生齐读、个别读、教师范读。) 师:你们再小声读读,共同议论一下,看能不能理解诗的意思。有什么问题也可以提出来。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议论。) 生:老师,银河是不是神话中说的,把牛郎、织女分开的那条河? 生:我奶奶告诉我,银河是天上的一条大河。 师:银河实际上是许许多多的恒星,民间传说是天上的一条大河。 生:“九天”什么意思? 生:我知道,“九天”是指很高的天空。 师:古人认为天有九层,九天指天的最高层。 点评:出示幻灯,打出全诗,省时省力,又便于读便于议;组织学生读和议时,突出“银河”“九天”,教者肯定正确的认识,纠正错误的看法,使学生对诗句能有更深的理解,既体现了教学民主,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生:香炉是烧香的炉子吗? 师:不是,这里的香炉指的是香炉峰。这座山峰的样子像香炉,所以叫香炉峰。你们懂得“日照香炉生紫烟”这句诗的意思吗? (学生没有举手的。) 师:这句话的意思是,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云雾弥漫,蒙蒙的水气透过阳光,呈现出一片紫色,好像燃起的紫烟缭绕着香炉峰。多么美丽的景色啊!你们再仔细体会一下这句话的意思,想像一下高高的香炉峰是多么漂亮。谁能讲讲这首诗? 生:“日照香炉生紫烟”,是太阳照在山峰上,峰顶云雾弥漫,阳光透过蒙蒙的水气,好像燃起了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是远远地看去,瀑布挂在山的前边。“飞流直下三千尺”,是水从三千尺高的山峰上很急地流下来。“疑是银河落九天”,以为是银河从高天上落下来了。 师:能讲下来很好,谁还有什么意见吗? 生:我给它补充一点,“川”是河的意思,应该说是挂在山前的河面上。 师:讲得好,谁能再讲一讲? (学生逐句讲) 点评:由学生对“香炉”的疑问带出“日照香炉生紫烟”的诗句,理解它是一个难点。在学生没有举手的情况下,教者作了描述性的解释,启发学生体会意思,想像美景,进而让学生讲解全诗,还就“川”和“三千尺”作了辨识,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诗的意境了。这样教学体现扶放结合的原则——扶,扶在难点上;放,放在自解和讨论上,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 力和表达水平。 师:你们再小声读读,仔细体会一下,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 生:通过这首诗,诗人歌颂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 生:诗人赞颂了祖国的美丽河山。 生:诗人赞颂庐山瀑布的美景,实际是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师:说得好!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出来的呢? 生:我是读出来的。诗人不仅把峰写得很美,而且把瀑布写得十分壮观,好像是天河都掉下来了。 生:诗人借景抒情,把景写得这么美,实际上是抒发他的爱国之情。 生:我觉得这首诗写得好,有静静的香炉峰在紫烟的缭绕之中,又有那白色的瀑布从很高的山峰上倾泻下来,发出哗哗的声响。最后诗人赞叹,这好像是天河掉下来了。 师:分析得很好。确实,这首诗中有静有动,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我们再体会一下,作者写出了红日、青峰、紫烟和白色的瀑布,色泽鲜明,多么美丽啊!你们在头脑里,一定能勾画出一幅绚丽的图画。这首诗,充分表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诗人借此抒发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你们再小声读几遍,看谁能背下来。 (学生纷纷要求背诵,一般都能当堂背下来。) 师:课后把这首诗抄在你们的抄诗本上。 点评:一首古诗,温旧出新,扣诗解题,突破难点,启发想像,巧妙结旨,点明特色,还 要读和背,仅仅花了十分钟,无疑成为古诗教学的典范了,值得我们仔细揣摩学习。
《望庐山瀑布》课后反思 第一步:创设情境,感受形态美。 运用多媒体,可以创造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激发学生审美的情感。教学伊始,就播放录像,学生亲眼目睹了庐山瀑布那宏伟的气势,顿时沉浸在美的意境之中。在教师启发的情感体验下谈谈: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必将争先发言。教师趁势激起学生课文的欲望:唐代大诗人李白游了庐山瀑布后诗性大发写下了千古名诗《望庐山瀑布》,同学们想不想学?带领学生以饱满的情绪,进入了学习古诗的最佳状态。这为整节课做了很好的铺垫。这也就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第二步:品味吟诵,欣赏意境美。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我采用两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分别是:先紧扣词句品意境,再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1、紧扣词句品意境。让学生自由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感悟古诗精湛的语言艺术,指导反复诵读,欣赏意境美。教师相机重点引导学生品味下列字词: 生:先产生再升起,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 紫烟:则可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实践,悟出那是香炉峰上的水气蒸腾而上,在太阳光映照下,显示出迷人的颜色。 挂:瀑布本是流动的,作者却巧妙地将动态定格,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的美丽壮观。同时,也只有大自然能挂起如此气势磅礴的瀑布,其中不正隐含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神奇力量的由衷赞美吗? 飞、落:写出了瀑布凌空而出,喷涌而下。 疑: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通过品味,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正是通过写自己所看到的,所联想的,表现了瀑布磅礴的气势。 2、反复诵读,体会情感。在学生品味了古诗的语言美后,我创设情境(配图,配乐),让学生反复吟诵。我让学生展开想象,自己就是诗人李白,正仰望瀑布。我播放李白仰望瀑布的动画画面,伴着动听的音乐,我引读:望着这雄伟的瀑布,李白情不自禁地吟出一首诗——(全班同学坐着读)。接着,我又这样引读:如果你们觉得坐着读不足以表达你们的情感,请站起来读吧!望着这雄伟壮观的瀑布,李白万分激动,情不自禁地吟出一首诗——(全班同学站起来读)。再着,我继续引读:如果你们觉得站着读不足以表达你们的情感,那就加上动作读读吧!看着这气势磅礴的瀑布,李白激动不已,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全班同学站起来加上动作读)。此时,全班同学激情澎湃,边读边加动作,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整节课达到高潮。学生也在读中体会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这也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总之,本课的教学我力图建立一个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的课堂结构,建立起师生的平等、感悟的课堂,对话与实践的课堂,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自我成长、自我完善,在语言的感悟和积累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责任编辑:ahs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