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排特点
一、按照专题组织单元
(一)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八个专题分别是:我爱阅读 月是故乡明,学习说明性文章,生活的启示,遨游汉字王国,父母之爱,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走近毛泽东,最后是与专题相对应的选读课文。
(二)1-4组前4个专题的读写重点:
1、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借景物或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学习说明文章,抓住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打比方与作假设的区别)
4、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关键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二、专题内部结构的变化之处
1、单元导语增加了新的内容
低年级的导语:点明专题,激发兴趣;中年级的导语:提示、布置单元学习内容;高年级的导语功能:点明专题,激发兴趣, 提示语文学习重点、明确读写训练点,方便教师和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去关注课文。
2、口语交际与习作单列,并提供多个话题供师生选择。
加强对“口语交际习作”的指导,增加了内容和形式的选择性,编写上,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灵活,指导更加得力,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联系更加紧密。有先说后写的,有先写后说的,有两者可以灵活处理的。
3、将“语文园地”改为“回顾·拓展”,并增加了新的栏目。
(1)由“语文园地”发展而来,为了适应高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而设置,希望学生在学习完一个单元后,能在老师的指导和与同学的讨论中,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归纳、梳理,并适当拓展,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2)增加了新内容,〈交流平台〉由低中年级“我的发现”发展而来。引导学生回顾本组学习内容,交流关于课文内容、读写方法等方面的收获,提炼学习方法,形成规律性认识,,重视方法的总结和迁移。特别侧重与阅读、习作、习惯的养成方面,以渐渐悟到读、写的一些基本方法,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交流的内容紧密围绕每个单元的学习重点,都是针对本单元阅读的几篇文章提出来的,都是整体性、综合性较强的语文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迁移运用。都是本年龄段学生能够接受的语言因素,学习方式是由学生自己通过比较、归纳总结出来,对学生发展的价值不言而喻。
(3)课外书屋引导学生 “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体现由单篇课文到整本书的拓展阅读。把整本书引入课堂,使教科书向课外开放。只有课文这些例子,以及学习方法的归纳总结,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足够的阅读量的支撑;彰显少做练习多读书的思想;强化师生的课程资源意识。
(4)展示台:不但提供展示的机会和空间,还提供展示的方法和凭借。
4.有一次综合性学习采取全新的编排方式。
三、教材的特点:
(一)特点之一——专题新颖
1、时代精神的熏陶
2、阅读视野的拓展
3、人文精神的提升
(二)特点二——选文精美
入选诸多名家名作:王安石 张 籍 纳兰性德 毛泽东 林海音 季羡林 叶文玲 琦 君 谢冰莹 许地山 冯骥才 梁晓声 毕淑敏
[法国]布封 [美国]巴德·舒尔伯格……
(三)特点三——导学有方
1、一组课文构成一个导学系统
导语——精读课文﹙思考与练习﹚——略读课文﹙连接语﹚——回顾与拓展
2、精心设计思考与练习
重视朗读背诵等基本训练
帮助学生抓住课文要点
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关注课文语言特色和表达方法
(四)特点四——资源丰富
1、精美的插图:第一组:如中国国家图书馆 第三组的驼鸟及介绍。
2、阅读链接
3、资料袋(词语手册上)
4、日积月累
5、趣味语文
6、课外书屋
教学建议
识字与写字教学
一、教学目标:
1、继续识字200个,会写120个字,有较强的独立识字的能力。注意防止和纠正错别字。
2、能用钢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
二、教学建议:
高年级识字教学中还会有字音和字的难点,要以字义为中介来识记生字,注意区分形近字和音近字,注重词语的理解积累和运用。
1、高年级识字教学要以字义为重点,以字义带动字音和字形,注意读音和书写的难点,注意防止和纠正错别字。如“窃”、“漂泊”。
2、以词语为单位,减少机械的单字抄写。
3、通过句子的抄写和默写在语言环境中识记生字,同时练习书写的行款整齐。
4、用好配套的《钢笔字教材》和《毛笔字仿影教材》。
习作教学
一、教学目标:
1、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分段表述。
2、学写简单的说明文、读后感。
3、修改自己的习作,做到语句通顺,书写规范、整洁。
二、教学内容:
(一)开放的习作题
1、我和书的故事 / 访问爱读书的人 / 记一次辩论
2、想象作文 “二十年后回故乡”
3、介绍一种物品﹙蔬菜、水果、玩具、文具、电器﹚
4、生活中的启示 / 名言警句的启示 / 看漫画写故事
(二)几次小练笔
《走遍天下书为侣》:假如你去旅行会带上什么
《鲸》:鲸的自述
《地震中的父与子》:阿曼达在废墟下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自己感受到的父母之爱的两种表现形式
三、教学建议:
1、习作教学的转变:在评价中指导
把重习作前的指导变为重习作后的交流和评价
采用展示和交流的方法,在讲评中对习作作具体的指导
用宽容和欣赏的心态评价学生习作
注重语言的正确、规范和表达上的新意
2、习作评价标准的探讨
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是高年级作文主要的评价标准
话题比较宽泛,不过分计较审题
不能要求小学生的习作生动形象
不要只看所谓的“好词佳句”
3、多种类型形式的习作训练兼顾
命题、半命题、给材料(续写、扩写、缩写、改写……)
开头、结尾、片断训练(心理活动、动作、语言、肖像……)
例: 让我们来看看学生笔下的真实的窃读故事
每次我把小说书拿在手里,她就问:“你看过语文书了吗?”我每次都诚实地回答:“没有。”每次,都忘了说谎。结果呢?自然是小说书被没收啦!然后我就要展开漫长的搜寻过程。妈妈藏书的地点经常在变换,但每一次都能被我找到。——学生甲
我听见一个人的脚步声正向我的房间逼近,是老妈检查来了吧!我以最快的速度做出熟睡的样子,果然,灯亮了,看来妈妈并没有看出任何破绽,放心地走了,我呢?又拧开开关,继续读书。翻开书页,我喜欢抚摸书的纸张,那里有知识的香味和营养。妈妈呀,您为什么看不到我内心的渴望呢? ——学生乙
口语交际的教学
一、教学目标:
1.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在稍作准备后能当众作简单的发言。
2.学会通过讨论策划活动、介绍“商品” 、演讲,部分学生学习访问和辩论﹙选做﹚。
二、教材特点:
1、话题足以引起学生表达的愿望
2、一次口语交际有几个话题可供选择
3、讲述、对话、演讲、辩论,形式多样
4、口语交际大都与习作紧密结合
三、教学建议:
让口语交际“交际”起来
1 、选择学生喜爱、有话可说的话题
2 、让口语交际不像“课”,倒像是聊天
3 、欢迎其他学生插话、提问和评议
4、 教师适当点拨,提高表达能力
综合性学习
具体做法:
1、分解落实
2、整合展示
阅读教学
一、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并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较深的句子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5.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6.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5万字。
三、教学建议:
1、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加强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的训练。
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是高年级阅读教学基本的任务之一,概括能力的养成足以使学生受益终身。要根据不同文体,让学生逐步掌握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记叙的要素、把课文分成几个部分,说说每部分的大意等做法都有助于学生抓课文主要内容。
《梅花魂》、《钓鱼的启示》、《落花生》等有具体情节的课文,都要求学生在朗读或默读课文的基础上,明确地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就是像《鲸》一类课文也要让学生简要地说出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经常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理清文章脉络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又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使日后写作条理清楚。一般来说,文章的脉络主要是“纵向”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和“横向” ﹙按人或事物的几个方面﹚两大格局。
《窃读记》先概括的写窃读的感受(1-4),再从在顾客多书店窃读、下雨天的时候、饭店传来菜香时、书店的灯亮了具体四个方面写出自己的窃读感受。
《小苗与大树的》紧紧抓住季羡林老先生对怎样“读书”等三次回答要看闲书读书、要三贯通、读古诗文理清文章脉络
《我的“长生果”》以读书的经历“最早——后来——渐渐地——后来” 理清文章脉络。《梅花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通过哪几件事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桂花雨》“绘花姿——品花香——摇花乐——想桂花”
第三组说明性课文一般都是按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写的,脉络更是一目了然。《鲸》: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鲸的,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钓鱼的启示》“11岁时时钓鱼——34年后的感悟——回想34年前的情景” ,课后练习:根据课文内容,用适当的词语概括“我”心情的变化。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一次游玩父亲的教导——此后出售时装的按期交货——后来时装展的如期开幕”
《落花生》“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谈花生”
教学心得:让学生关注每个段落段首的句子
(3)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意义。
在这里要提一下整体阅读教学,它是针对分析阅读教学模式的弊端提出的一种阅读教学策略,整体阅读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是“整—分—整”,具体教学方法则提倡诵读,提倡体验、感悟,提倡重视语感。而在“整—分—整(也称综合—分析—综合)”的教学模式中,前一个综合是阅读的出发点,后一个综合是阅读的归宿,分析则是考察文本的外形与内实、总体与局部、表象与意蕴、主观与客观是如何统一成为一个整体的。以涌现的原则来考察,整体阅读教学充分体现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理念,文本的意义在整体中得以涌现,这是在单纯的分析教学中所无法实现的,整体阅读中文本所涌现的意蕴、情感等,是怎样细致严密的分析都无法让学生体会的。另外,在整体的阅读中所涌现的不仅仅是文本的意义,也不仅仅是学生独特的个性体验和感悟,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整体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所得到的语言的感悟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也同样是分析所无法达成的。
如《窃读记》不能从局部理解作者是个贪小便宜的人;《落花生》也不是说我们要完全像花生。(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2、注重对课文的形象感受
(1)充分发挥朗读的熏陶感染功能。
声情并茂的朗读,胜过千言万语的分析和讲解,如《古诗词三首》,如《小桥流水人家》第一自然段。
(2)“形象大于思想”,感受形象比抽象特点更重要。
文学用形象反映生活,潜移默化地起着对人的熏陶感染作用。阅读文学作品,应当多感性少理性,避免过早抽象“人物特点” “思想品质”。有些文章的阅读,只需要感受形象。
《窃读记》(1)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2)自言自语的独白描绘;
《秋思》——创新练习的设计思路
根据诗歌创编故事:
A、秋风阵阵,只见洛阳城里……(说)
B、他在信中写道:……(写)
C、捎信的人刚要走……(演)
(3)从“客观”的分析走向入情入境的体验和感悟。
A、借助想象
B、链接生活
C、感情朗读
如《桂花雨》摇花乐:“这下我可乐了……好香的雨啊!” 如《一面五星红旗》。
3、从课文中学习表达方法
(1)引导学生注意课文的表达方法,包括遣词造句、布局谋篇。
《窃读记》:“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贬词褒用,句子短小,准确地表达了作者此时内心独特的感受。
《鲸》:“鲸每天都要睡觉。鲸睡觉的时候,总是几头聚在一起,找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头朝里,尾巴向外,围成一圈,静静的浮在海面上。如果听到什么声响,他们就立即四散游开。”普普通通一段话,由于用词准确,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一个“浸”字,韵味无穷。
还有如文章的结构、开头、结尾。《我的长生果》总起开头——按时间为序分述——自然结尾。
(2)细细体会表达的特点和好处,避免只讲修辞术语。
(3)通过语言实践学习运用。
(小练笔、习作、写话)如《走遍天下书为侣》: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 ,也是 。
4、倡导一组课文整体推进
(1)设立整组浏览课,或先通过阅读导语,明确本组学习的任务和方法。
(2)注意传统课文组合在新的专题中新的内涵。(如《开国大典》)
(3)发挥“回顾和拓展”的作用,在“交流平台”中引导学生自主回顾和总结。
就“我爱阅读”这一组,我们可以回顾的东西很多:
A:我积累了好多好词佳句……
B:我又阅读了一些有关读书的文章……
C:我学到了一些很好的读书方法……
D:我知道了图书的分类方法……
E:我最喜欢的课文是……因为……
……
5、链接好通向课外阅读的通道
(1)结合阅读教学进行拓展延伸。如学了《窃读记》可以推荐林海音的作品《城南旧事》等,也可以推荐与本专题相关(我爱阅读)的名家名作;如学完第三组课文,可以推荐《昆虫记》,学完《假如没有灰尘后》推荐《十万个为什》、《小哥白尼》等学生在边学边读中了解科学知识,激起阅读和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做到课内课外阅读紧密结合。
(2)把比较阅读引入阅读教学。有关古典小说的文章可有选择地与原著对比阅读,以激发学生读原著、读全本欲望。如教学古诗时,教学《古诗词三首》可引入马致远的《秋思》、范仲淹的《渔家傲》等。如教学林海音的《窃读记》、琦君《窃读记》可与原著进行对比阅读。还有,如六年级上册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可引入郁达夫的《哀鲁迅》、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同步阅读)
(3)、根据学生的实际向学生介绍读物。如针对学生个体或群体的心理、思想认识、不解问题等,适当介绍。如我向班里的同学推荐曹文轩的《青铜葵花》。
(4)、师生共读,经常交流,定期召开班级读书会,可参考《小学语文教师》和《小学语文》等刊物的一些做法。(相机介绍一些作家的趣闻轶事,效果会很好。)
6、充分发挥教材的能功能。(教学具有教育功能——语言与精神同构共升)
(1)人生感悟,如《窃读记》:“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2)道德引领,如《落花生》:“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
(3)如价值取向,如《钓鱼的启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4)如科学方法论,如《假如没有灰尘》:一分为二的看事物——辩证法
(5)具体学习方法,如《走遍天下书为侣》:“首先……然后……还会……会……最后”
(6)教育的方法,如第六组的课文和选读课文的《剥豆》
7、关于精略读课文的教学处理(简单讲解)
精读:精读要认真仔细地研读,甚至做到咬文嚼字,充分理解阅读材料,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略读:与精读不同,略读只要求粗知文章的大意,不要求字斟句酌。让学生自主地在语言环境中进行实践。
精读课文:课例《窃读记》和《梅花魂》
精读要认真仔细地研读,甚至做到咬文嚼字,充分理解阅读材料 ,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第一板块
1、从题眼入手,把握主要内容
第1课《窃读记》
最大的落脚点在“窃”字上,写出林海音在担心与害怕中体会到窃读的快乐。 “窃”理解为偷偷地做某事,而文本说的是林海音在书店偷偷地读书的事。
第6课《梅花魂》
从“梅花魂”的魂字入手,说说课文到底写了什么?
(预设)① 外祖父对梅花的的喜爱。 ②一个老华侨对祖国的眷恋。
③中华民族的气节; ④ 梅花的品格。
(这样从整体上把握主要内容)
第二板块
2、(再读课文,)找文本重点
第1课《窃读记》一文学生很容易找到重点句“窃读的滋味”: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第6课 而《梅花魂》我们可以扣住一个问题,课文通过哪几件事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由这个问题来引领学生把握文本重点,重点品味“三哭”,感悟爱国心也就是通过外祖父的三次落泪,即三件事教念古诗,悲伤落泪;无法回国,失声痛哭;送别亲人,思归难归。来感悟他的爱国心。
第三板块
3、细读理解,品味感悟(其思想感情及表达方法)
第1课根据单元重点《窃读记》应该品悟文本的思想感情
理解我那种矛盾的窃读滋味“快乐”、“惧怕”来感悟我对读书的痴迷与渴望 。“快乐”“惧怕”本身就是一对矛盾的词,也是我矛盾的心情。在教学时应该紧紧地扣住这一对词展开教学。
(1)惧怕——我为什么惧怕? 这正是文本的重点,也是文本的难点。教惧怕时应该与时代背景相结合(文章写的是六、七十年前的北京,也就是在解放前,书店都是私人开的,不象我们今天的书店,书店的那些老板是不欢迎不买书只看书的人,所以当时的林海音会有这种惧怕)
(2)快乐—— 我为何快乐?怎样快乐?可以紧紧围绕这些快乐的句子进行解读: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象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第6课而《梅花魂》则应关注它的表达方式。这篇课文就是通过梅花来表达老华侨的爱国之情的。是一篇典型的借物抒情的文章。可引导学生研读外祖父说的那段话总结出梅花有什么精神。再引领学生仔细地读文本去体会除了写梅花,还谈到什么?(民族精神)这样把梅花精神与民族精神紧紧统一在一起。还可以进行适度的拓展延伸,可以从民族气节,民族人物(如:勾践卧薪尝胆 司马迁忍辱著《史记》)等这些都是具有民族精神与民族气节的人等方面去延伸,加深学生对民族精神的理解。从而感悟到梅花魂是梅花精神,也是民族精神,从对梅花的喜爱中我们看到的是外祖父不变的中国心!
第四板块
4、练习(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
第1课《窃读记》
摘抄“我”如饥似渴地读书时的心理活动、动作的句子。
与P17中习作相结合,写写自己的读书经历。(课外完成,课内交流)
第6课《梅花魂》 成年后,回忆一幕幕往事,我读懂了许多,也读懂了老人的心 。
略读课文:课例第2课《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第8课《小桥流水人家》
第一板块
1、放手让学生自学,充分读,了解文本主要内容
第2课《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是一篇访谈录,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的东西即采访,教学这一课时,可以与P17口语交际,习作相结合。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做:
读课文,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即季老读书的观点
(1)读闲书。(闲在大人眼中认为没有用的书)课文中指哪些书?总结出这些书,其实不闲。)
(2)三贯通(读书不能偏科)
第8课《小桥流水人家》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一个“爱“字贯通全文。读课文要切实保证学生读准字音,本课的生字很拗口,如“唱和”。
读了课文, 知道作者表达的是思乡之情。这样从整体上把握主要内容。
第二板块
2、再读课文,学习表达方式
第2课《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了解访谈录的格式
时间: ×××××
地点:×××××
(注意)人物对话:(完全口语化)
(同时)把握采访过程:可以从这些方面去考虑,第(1)方面准备问题,问题要有针对性,如本文苗苗准备关于读书的两个问题,看闲书,偏科;
第(2)采访时应注意有礼貌,态度诚恳及时记录等
第(3)采访结束后要整理采访记录。
第8课《小桥流水人家》主要学习作者表达思乡之情的方法。
这篇课文中表达思乡情感的方法有三种: 直接抒情,借事抒情,借景抒情
直接抒情:两处, P34
(1)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但我非常爱它。
(2)“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借事抒情:通过回忆寻找小虾螃蟹,过桥采扔野花,随采茶女上山P17)等一件件往事, 勾起了对家乡的怀念。
而借景抒情是本文一种最主要的抒发思乡情的方式,有好几个地方。
文中有两处家乡的景写得特别美两处:
(1)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着村庄。溪的两边,种着几棵垂柳,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不仅写出了家乡的景美,更是写出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再如(2)清晨,可以看到太阳从后山上的树丛里钻出来。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
虽然是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却成了作者抹不去的记忆。这种借景抒情的方法也就是学生要学习的。
第三板块:拓展积累
第2课《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重在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
P17与口语交际、习作相结合采访身边爱读书的人。
第4课《我的长生果》文章很美,用了大量的成语。给我的《长生果》做读书笔记,P19,(摘录成语及有关的段落;写写感受)。
第8课《小桥流水人家》
积累词语和段落
特别是文章第一段与第五段(可以背下来)
语文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主要是课外活动,课内展示。综合性学习是多层面的“综合”使语文成为“应用之学”。综合性学习能促进学习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学习潜力的发挥。从五年级上册开始出现了整组集中的、课内外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就是这样的一个教学单元。
面对全新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如何安排文本教学,如何组织学生开展活动,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活动中得到全面的提高,经过学习、教研员指导,我们进行了全新的尝试。下面就我们的一些做法和各位同行一起探讨。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建议
1、“阅读材料”激趣型
完成每一个活动都要以学习“阅读资料”为先导,但“阅读材料”不同于一般的课文,教学中不能以学习“阅读材料”为主,而要把阅读资料作为学生搜集、查找相关材料的例子,利用“阅读材料”的学习为开展活动引路。
2、《有趣的汉字》计划指导课
通过上面内容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汉字的确有趣,这也为我们进一步探究汉字的奥秘,进一步学习汉字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在下面的学习中,我们将利用这些有效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本次综合性学习历时较长,活动内容较多,又是第一次遇见独立的整体性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计划的制定相对重要。我们以《有趣的汉子》为例,介绍一下计划指导课:
①明确活动计划的要求:
a.自由组成小组;
b.讨论活动内容;
c.制订活动计划;
d.活动计划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等;
e.活动结束后要展示活动成果。)
②明确建议,突出活动重点.
a.自由读“活动建议”。
b.从活动建议中知道一些什么?哪些建议要特别注意?
c.学生自由分组,可分为:字谜天地、巧解字谜、谐音乐园、字林拾趣、字源探迷等。
可以先让学生想想、说说、议议本次活动中自己小组有哪些策划,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好准备。如有的小组要去图书馆查汉字来历的资料,有的要上街找错别字,有的要去参观书法展等,涉及到社会各方面,联系活动地点,出行交通工具,活动线路等都要在计划中做好安排,再在教师的指导下,试着将活动的内容,活动的具体时间、地点,人员的分工,活动的步骤,注意事项等想明白写清楚。学生制定完计划之后,还要组织学生进行讲评和修改,使活动的步骤和过程的安排详实周密。
③讨论交流,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讨论时要作好分工,如专人记录讨论结果,专人负责整理讨论意见,并形成完整的计划。计划制定好后,最好在全班交流,可以在教室里张贴,也可以宣读介绍。吸取其他小组计划的优点,完善本小组的计划。在活动过程中还会发生很多变化,计划在实施中还要不断地调整和改进。
④活动过程。
(1)学生到社会上调查,与别人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文明用语,说普通话,表达要清楚,同时要注意倾听,说出自己的感受,提出意见和建议等。(2)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的情况,指导他们分门别类的进行汇总,指导他们围绕主题删繁就简、去粗取精,指导他们进行编辑、加工。如,可以用笔抄写,做成手抄报,可以粘贴在积累本上,可以制成电子版报,也可以自己设计封面、插图、版式,装订成册等。(3)引导学生及时写下经历和感受。学生在两周的实践活动中,有许多经历、体验和感受,这就为他们的听说读写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对这些素材进行加工和整理,将综合学习中的见闻和感受写下来,可以写搜集资料后对汉字文化的感想,也可以是活动过程中的见闻感受。
3、交流展示课
小组活动以后,要进行汇报和交流,这是更大范围的合作学习。交流的关键是全体学生的参与,要让每个同学反映自己学习的成果,分享其他同学的收获。
主题活动一:字谜大擂台(字谜竞猜)、谐音俱乐部(谐音乐园)、字源探迷(追根溯源)
主题活动二:汉字历史大揭秘 、 “一字之差”的教训、我为规范用字出点力、感受书法艺术美
4、活动评价
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既重结果也重过程,但更注重过程。根据材料和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小组同学评价和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可以是自我小结,总结自己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得到的收获。小组和教师评价可以适当采用等级或星级。小组评价要强调多看别人的优点和进步,让学生学会赞赏他人。教师的评价要多用激励性评语。这种过程型成长记录,学生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
四、我的教学反思
(一)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必要的扶和放都是不可缺少的,教师的引导协助特别重要。 (论文链接)
(二)综合性学习研究的内容和形式力求突出趣味性,要有生活气息,让学生有较大的自主权。
尽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以及形式都决定了它涉及了其他学科和领域的内容,但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它姓“语”,其着眼点仍然应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这个学习过程应是人文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相互融合。因此,我们认为教师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努力体现“语文味”,这一点主要体现于在研究中要贯穿听、说、读、写的训练。
例如:在“遨游汉字王国”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依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与学生的兴趣需要,从内容上划分,帮助学生分为了:追溯字源、字林拾趣、咬文嚼字、汉字文化、以及魅力汉字等研究小组。丰富的研究内容,细致的研究分工,使学生在研究之初就找到了适合于自己兴趣需要的、能够力所能力的研究内容,而且这些研究内容的确定给学生创设了较大的研究空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自主性。
在研究中教师要启发学生适时适当的运用上网、查阅工具书、咨询相关专业人员等方法独立解决困难,并指导学生恰当的处理资料。例如“追溯字源”研究小组,在研究的过程中就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面对堆积如山,有些甚至是枯燥无味的大量的文字资料,有些学生有些愁眉不展了,教师及时帮助学生进行教材内容《汉字的演变》《甲骨文的发现》的学习,调动学生的已有旧知,帮助这个小组理顺研究思路,使学生认识到能够认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和行书,了解他们基本的演变过程,才是我们小学生的研究重点。明确了研究目标,学生又恢复了最初的研究兴致。
在“字林拾趣”的研究过程中,由于研究内容自身所具有的趣味性,使得学生的研究状态一直呈现着兴致盎然之势。当老师发现学生们只是沉浸在寻找、阅读的乐趣中时,便及时引导学生多种文艺形式来呈现研究所得,让更多的同学从他们研究小组为大家带来的游戏或活动中共同分享他们的研究所得。于是学生们开始深入分析他们收集的资料,设计了“字谜擂台”“多音字对话”“巧对歇后语”等形式,在汇报交流时,他们不仅让同学们深深感受到了“字林拾趣”的无限乐趣,而且游戏中学生们认识到了汉字表音和表意的特点,从而更加喜爱并乐于运用汉字
(三)教师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努力体现“语文味”,这一点主要体现于在研究中要贯穿听、说、读、写的训练。
例如在《遨游汉字王国》的教学过程中,我着力落实了以下训练:听──研究中与同伴、合作者、教师、家长之间的互相切磋、倾听,汇报课上的倾听、补充,以及采访专家、走访邻居等调查采访时有目的、有礼貌的倾听。 说──研究过程中各小组形式多样的讨论交流,汇报课上有条理、生动的汇报、解说、互动交流,还有课下学生之间以“汉字”为话题而展开的交流,以及在研究阶段性小结后,我们开展的以“汉字文化”为主题的演讲、辩论等活动。读──学生要在研究过程中广泛的、大量的阅读,并在此基础上,搜集、筛选和整理资料,引导学生在研究中要逐步培养的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了读书研究的欲望,他们便会在课下延伸阅读相关书籍,丰富知识。写──制定研究计划、写解说词、主持词,完成“研究报告”。同时,研究的内容和过程也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引导学生勤于笔耕,启发并督促学生通过日记、周记等形式记录自己的收获与快乐,并将好文章向报社、网站投稿,与大家倾诉研究的经历与收获,激发学生研究的积极性。还可以设计相关主题的手抄报、黑板报和宣传橱窗,丰富美化教室环境。
在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的同时,又借助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的落实过程引导学生感受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这样,在研究过程中,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融合在一起,突出学科特点。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全新的课程理念的体现,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个广阔的研究领域,因为他深受学生的欢迎,因为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更好的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我们相信“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充分挖掘一切能利用的社会资源,综合性学习我们一定可以做好。”
第六组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单元导语中就点出了本单元的主题教材中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两篇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一个“口语交际 习作”和“回顾拓展”。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来反映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让人感动,引人思考。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精读课文主要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感人肺腑。《慈母情深》讲述了贫穷辛勤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我已渴望至极的《青年近卫军》的事。课文《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记叙了父母亲对一个七八岁孩子写了第一首诗的不同评价,妈妈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爸爸的评价是“糟糕透了”,这两种不同的评价对孩子以后的成长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学会看病》中的母亲,为了培养孩子将来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在孩子感冒发烧时让他自己上医院,学会了看病。
本次的口语交际有两个话题,先是展现了几个发生在生活中的小故事,让学生评说,提出自己的看法。另一个话题是把自己与父母之间发生的小故事讲给同学听,并谈谈看法。这是前一个话题的拓展,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最后是给爸爸妈妈讲这三个小故事,请父母也谈谈看法,促使父母能正确教育孩子。
本次习作的内容也是可以有几个方面的,可以是通过具体的事,从对父母的不理解到理解,体会到父母的爱;可以建议父母改进教育方法,劝说他们改掉不良习惯;还可以同父母再说说其他心里话。具体要求一要选择最想给爸爸妈妈说的话,畅所欲言;二要表达真情实感;三是写完后要读给爸爸妈妈听。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建议
学习课文时,应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口语交际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习作应在联系生活,表达真情上下功夫,让习作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通过习作加强与父母的沟通。
1、整体感知把握基调
本组教材训练重点是“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教师上课得抓住一些重点段落和句子,我们要把握的是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而要寻找到这一合适的感悟点,首先应该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领悟。只有准确地把握了整体,找准了文本的基调,对局部的理解才会到位。
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时,导入课题后先让学生自由朗读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读了课文后马上就能讲出课文讲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的故事。文中的父亲很了不起,可见父亲对孩子的爱是多么的深,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为了歌颂伟大的父爱。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把握了文本的基调,对重点段的理解也就容易到位了。
2、整体规划 抓住文眼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结尾“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这是提领全文的关键句,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课文主要写了“了不起的父亲”和“了不起的儿子”两大板块,这对父子的了不起都是因为他们信守诺言“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是课文的主线,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了三次。
课文写父亲的了不起,共写了三个画面。第一个画面是父亲悲痛欲绝,但一想起自己对儿子的诺言,又重新挺立;第二个画面是父亲不听别人的劝阻,坚持挖废墟中的儿子;第三个画面是父亲长时间孤军奋战,面目全非。在这三个画面中,第三个画面“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最有感染力、震撼力,最能说明父亲的了不起,最能体现父亲那饱含血泪的沉甸甸的爱,最能在学生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可以避轻就重,抓住这一片段重点感悟。
3、细读文本 充分感悟
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文本有很大的距离,可以说没有学生体验过生离死别的痛苦,他们的理解和我们教师的理解也有很大的差距。在课堂上,我们不能把我们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而应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验、想象等方法来感悟。通过反复朗读这个句子来感悟父亲不怕艰难,不放弃的精神固然是最重要的。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来感悟。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来填补文本的空白:“当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的时候,他的手指已经 ,他的肚子已经 ,衣服 ,他的脸上 ,但是,他想到 ,于是他又 。”可以说父亲在挖的过程中只有一个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不管是生还是死,父子都要在一起。通过想象对父亲那坚忍不拔、决不放弃、恪守诺言的形象就更加鲜明了。
感悟儿子的了不起也同样可以通过想象。课后有个“小练笔”: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通过想象,更能感受到伟大的父爱对孩子的重要。
4、课后拓展,感悟父爱
推荐阅读:叶倾城的《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其他三篇文章的可以抓住以下重点语句进行感悟。
《慈母情深》: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学会看病》
本单元口语交际要让学生打开思路,充分交流;习作要引导学生打开思路,选好写的内容,这是习作能否做到内容具体、言之有物的关键。第二是沟通要真诚,只有真诚,才能做到表达真情实感,让孩子加强与父母的沟通,增进了解,融洽关系,形成良好的家庭育人氛围。
四、我的教学反思
(一)细细品读文中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父母伟大的爱。
(二)利用叙事文章,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利用课题;慈母情深——根据几个问题……)
慈母情深:我想干什么,怎么做?妈妈在干什么。她又怎么做?后来我又怎么做?
(三)利用学生在日常的实际生活中对父母的爱有各自的理解、体验与感受,丰富有价值的教学成果和资源。
(四)激发学生的口语交际的兴趣和表现欲望,让他们敢说想说,在交际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口语的规范性、口语交际的能力,以养成良好的听说态度和习惯,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合理统一。
第七组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勿忘国耻”为专题。《圆明园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痛恨;《狼牙山五壮士》颂扬了抗日英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伟大的献身精神;《难忘的一课》叙述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刚“光复”时,台湾人民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最后一分钟》是一首富有时代感的诗歌,抒发了香港回归祖国时,华夏儿女无比的喜悦与自豪之情。这几篇课文虽然体裁不一,有叙事性的散文,有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抗日英雄的事迹,也有诗歌,但字里行间都饱含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建议
1、借助资料,丰富文本体验
那段屈辱的历史,与学生的生活有距离,文章字里行间饱含的浓厚情感,学生较难体会。为克服这一阅读障碍,相关资料的拓展在教学中显得十分必要。“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运用”是本单元的语文学习的重点,这一要求也贯穿了整个单元的始终。
学生搜集的资料无论从数量还是从程度上来说都是有限的,教师还应紧扣课文的语言文字,扣住文本背后的隐形材料,适时地补充相关的资料,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认识。
2、揣摩表达形式,体会表达效果
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光是走“从内容上寻求”这一步,不是完整的语文课,必须“着眼于语文形式方面”,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收获。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语文学科在文本方面与其他学科最主要的区别,就是让学生认识并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是怎样通过语言形式来表达的。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阅读能力,因此在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揣摩课文的表达形式,体会表达效果。
①着眼于遣词造句
教师不仅要能用问题引导学生体验、感悟语言,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指导学生学习提“语言问题”,不仅会提思想内容方面的问题,而且会提词、句、段、篇表达上的问题,通过围绕这一类问题进行读、议、练,使学生既知道在表达上哪些地方好,又知道好在哪里,为什么好,以达到迁移和运用的目的。
如:《难忘的一课》中“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三次出现,开始是偶然听到,中间是交融一体,后来是喷涌而出,它犹如一根红线贯串全文,织进了“我”和台湾师生强烈的民族精神,织进了深厚的爱国情思,这一课所以“难忘”,正是难忘在这里。
因此,抓住“难忘”,紧扣三次出现的同一句话,就提纲挈领,可以水到渠成地加深理解了。
②着眼于篇章结构
文章的布局谋篇是需要读者用心体会琢磨的,如果课内阅读的关注点只在文章内容上,势必影响阅读的质量。“为什么这样写?”这样的练习设计让学生注意文章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去领悟文章的布局谋篇。让学生在自己思考,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明白作者布局谋篇的用意,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更深层次的意义,也有利于学生自己习作时有意识的运用。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必全面总结与讲解本文的表达特点,学生能领悟多少就算多少,能对学生平时的写作有所启示即可。
四、我的教学反思
(一)学习本组课文之前师生共同收集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这一段历史时期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大致了解中国这一段屈辱史。
(二)学习每篇课文时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根据课文内容适当补充一些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愤恨,对祖国的热爱(狼牙山五壮士:不同人物的刻画——班长的沉着副班长的愤怒;宋学义的使尽全力;两个小战士的全神贯注)。
(三)学习每篇课文后引导学生从课文的记叙中领悟写作方法,以便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推荐学生阅读写同一历史时期的文章(利用思品课组织生观看《火烧圆明园》、《小兵张嘎》两部影片;
(四)学完本组课文后重点指导学生写好读后感、进行“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口语交际,让生将对祖国的爱和对侵略者的恨得到升华。
第八组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先是两篇精读课文:《七律.长征》,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开国大典》,通过对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盛况的描写,展现了人民领袖、一代伟人的风貌。然后用一段连接语引出后两篇课文,“我们再去了解作为普通人的毛泽东的情感世界”,《青山处处埋忠骨》,情感细腻、真挚,人文内涵丰富、感人至深。毛泽东的那种常人的情感和不同常人的宽阔胸怀跃然纸上。《毛主席在花山》,记叙了毛泽东在花山村的几件事,体现的是毛泽东热爱人民群众的高贵品质,深刻地表现出毛泽东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群众。总之,这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读后,让人深深地感到:毛泽东──他是杰出的诗人,他是伟大的领袖,他是慈爱的父亲,他和普通的群众在一起。
二、教学目标
本单元主要目标是:走近毛泽东,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教学时,一是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收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以帮助学生读懂课文;二是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运用已获的知识和方法自读课文;三是要注意把握理解的度,不要盲目求深求透,如对《长征》一诗的理解,学生有所感悟即可。另外,在感受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也是本组教学的重要目标。
三、教学建议
1.突出单元主题,丰满领袖形象
随着课文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走近毛泽东,了解毛泽东,把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形象立体的伟人呈现给学生。
《长征》虽然仅有8行,56个字,但它记录的时空内涵,却有着世界历史上罕见的沉重和深远。让学生透过这56个字与毛泽东一起回顾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让学生读懂长征之“难”,悟到红军藐视困难、克服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并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训练,这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单元中,这篇课文的作用不仅仅是领略红军不怕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更重要的一点是,要从这首诗中领略作者——诗人毛泽东的大气磅礴,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因此,教学时要突出单元主题,让学生从诗歌中感受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还可以以《长征》这首诗为切入点,拓展毛泽东的其他诗词,如《清平乐·六盘山》、《沁园春·雪》、《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等,让学生充分感受:作为诗人,他的诗,气势磅礴;作为革命家、军事家,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课后还可引导学生搜集毛泽东诗词、毛泽东书法等。
《开国大典》在这一主题中也应体现新的教学功能。感受毛泽东的的伟人风采,是本课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学时,可以从两个方面引导:一是从人民群众的表现中来感受。可以在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感情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从中还可以感受到什么”。如“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三十万人民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这些句子反映了人民群众对领袖毛泽东的拥戴,同时也衬托出了人民领袖的高大形象。二是抓住文中那些直接描写毛泽东言行的句子引导学生感受,如:“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在电视(影)、图书中看到的毛泽东的形象,边读文中的句子边想象,讨论: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让学生在朗读和想象中感受到毛泽东的伟大形象。
当然,我们要继续尽可能地组织学生搜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依据课文自身的特点,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教材的许多疑难处、“留白”处,引导学生思考,合理地补充相关的信息资料,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化情感。《青山处处埋忠骨》:毛泽东一家为革命作出了重大牺牲。还可以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毛泽东的亲人为了革命事业而牺牲的事迹。《毛主席在花山》:课前,让学生搜集毛主席的生活小故事,一方面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作铺垫。课后,学生讲课前搜集的小故事,相互交流,进一步感受毛主席的人物形象。另外,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教学时可适当拓展,布置学生搜集毛泽东的有关资料,阅读毛泽东的其他文章,以加深对毛泽东的了解,并为“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交流平台”做准备。
2.品味语言精妙,领悟描写方法
高年级,要注重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主旨,品味语言的精妙,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在揣摩作者运用语言现象让我们感受到人文情韵的同时,更深入地关注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怎样的方法、怎样的形式来表达情感的,认识并逐步掌握运用语言规律,使阅读为表达服务。本组教材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教学时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
《毛主席在花山》是一篇略读课文。善抓细节,通过细微之处来表现毛泽东关心普通群众的情怀是本文的一个特色。学习这篇课文,除了通过了解毛泽东在花山的三件事,体会毛泽东关心、热爱人民群众的高尚品质,激发学生对毛泽东的敬仰之情,另一教学重点就是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青山处处埋忠骨》:通过细节描写来突出毛泽东鲜明的性格特点,展示他凡人的情怀和不同凡人的胸怀,这是本文在表现手法上的基本特点。一是通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泽东的内心世界;二是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本文对毛泽东的心理活动刻画得非常真实和细腻,正是通过这样的描写,把一个具有旷达的心胸和无私襟怀的毛泽东的形象展现在了读者的眼前。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读好这些语句和语段,更应该主学生了解和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在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同时,要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四、我的教学反思
(一)品味语言的精妙,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人物描写和场面描写的基本方法,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细节描写:儿子牺牲,目光的描写眷恋、黯然,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开国大典》毛主席出现、掌声关系。《七律·长征》博大的胸怀,无畏的精神……)
(二)有感情地朗读,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注重拓展延伸,读读所收集到的毛泽东的其他诗词,其他故事,丰满人物形象。(文学家、诗人、军事家、政治家、父亲、人民形象……)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综合性学习的语文味儿,朗读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揣摩文章的表达方式,学习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以及多渠道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方法的学习和运用——追求语文教学的“真”与“实”。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少些花哨,多方朴实;那我们的小学语文能走得更远,更坚实。最后,我们用陶行知老先生的话作为结束:“用书如用刀,不快须自磨。呆磨不切菜,何以见婆婆。” ——钻研教材、钻研学生的重要性。
(责任编辑: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