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一个七岁的孩子,想出称象的办法比官员强,比官员妙,这实在难能可贵。曹冲称象的故事,因此广为流传;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值得我们认真借鉴。本课重点介绍了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教学时,可抓住第四自然段重点朗读,借助自制的课件或教具进行直观演示,充分利用课文插图辅助学习。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本课,无需分析课文。要通过朗读,让学生感悟曹冲是个遇事爱动脑筋,能找出解决问题办法的聪明孩子。文末的问题,给学生创设了拓展思路的氛围,可以给学生留下时间和空间,进行讨论交流。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称、曹、议、论、秤、砍、块、沉、线、止、然、量”12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学习曹冲遇事开动脑筋。
3.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手作实验,弄懂曹冲称象的办法,从曹冲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官员们称象的办法,想想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称出大象的重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知道燕子低飞,小鱼游到水面,蚂蚁搬家等自然现象说明要下雨了。
教学难点
1.掌握“低、游”的字形结构。
2.理解产生燕子低飞,小鱼游到水面,蚂蚁搬家这些自然现象的原因。
教学准备
生字条或生字卡片,教学课件,收集有关曹冲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称象》(板书课题),“象”就是我们在公园、电视中看到的大象。“称象”就是称大象的重量,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呢?(谁称象,为什么要称象,怎样称的,称出来了吗等)这些问题,同学们学了课文就知道了。
[设计意图:通过对课题的理解提出问题,带着问题来朗读和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
1.了解课文内容。
2.动笔勾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
3.分组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
4.分段朗读,纠正字音,分析字形。
[设计意图:认识生字新词,解决课文理解上的拦路虎。]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的是谁称象的事?曹冲是曹操的儿子。曹操是什么人? 2.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段主要讲的是谁?讲了他什么事?引导学生感知这段的主要内容。
(2)读第1句话,回答曹操是什么时候的人?理解“古时候”指三国时期,离现在大约有一千七百多年。
(3)读第2、3句,回答:人家送给他一头大象,他心情怎样?是怎样做的?
(4)指导朗读。
3.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2段,思考并回答:象是什么样子?官员们怎么做的?
(2)读第1句,看图回答:从哪地方看出象又高又大?理解“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的意思,具体认识象的高大。
(3)再读课文,从中体会象很大。
(4)朗读第2段。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逐段学习课文,深入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
[设计意图:先整体的回顾课文的内容,对课文有个整体的把握。]
(二)回顾第1、2自然段。
[设计意图:回顾已经详细学习的第一、二自然段,一方面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一方面引领下文的学习。
(三)学习第3段。
1.朗读第3段,思考官员们想出哪些称象的办法。引导学生抓住这段的主要内容。
2.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的重量称一称?官员们是怎样说的?这个办法行吗?
3.读第4句,说说第二种办法是什么?为什么也不成。
4.读最后一句,说一说“摇头”和“直摇头”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从曹操的态度中了解到曹操第一次看到大象的兴奋和不知道大象重量的烦恼,及对大臣们称象方法的不满意思。]
再读一读课文体会曹操的态度。
(四)学习第4段。
1.朗读第4段,思考曹冲想出了什么样的称象办法。
(1)从“才七岁”体会出曹冲的年龄怎样。
(2)这么小的年龄就能想出称象的好办法。谁能分步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呢?
(3)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内容演示称象过程的前两步。
2.朗读第5段,思考:用曹冲想出的办法称象,结果怎样?
(1)“曹操微笑着点点头”,说明什么?
(2)“果然”说明结果和预想的一样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3.曹冲是怎样想出称象的办法的?
讨论:(分成小组或同桌)
(1)曹冲听了官员们议论造大秤的办法,想到了什么?
(2)曹冲听了官员们议论宰象、称象块的办法又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详细学习曹冲称象的过程,了解(1)曹冲用心听别人的议论,积极动脑筋想办法。(2)曹冲善于观察和学习,知识丰富,知道船在水里下沉的程度与重量有关系。通过学习课文认识到必须有丰富的知识,肯动脑筋思考问题,就会变得聪明起来。]
(五)分析识记字形,完成本课作业。
1.读生字卡片,分析字形组词语。
(1)比较“称”和“秤”字音字形相近,字义不同。
(2)“曹”和“线”的笔画笔顺。
曹:上半部分的笔顺为,下半部分是“日”字,共11画。
线:左边是绞纟旁,右边的笔顺为:共8画。
(3)“块、议论、砍、沉止”等字利用熟字识记。
2.完成课后第2题,会用“直”“才”“到底”造句。
3.完成课后第3题,读这段话,再抄写。
4.把这篇课文内容讲给别人听。
[设计意图:识记生字,完成对本篇文的巩固]
板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