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选自人教课标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中《加、减法的验算》。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笔算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首先通过买东西的情境图,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验算的意义和作用。其次学生在以往学习加、减法计算中已经初步感受到加、减法的关系。由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学会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计算和验算的习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通过减法的验算,加强加减法互逆关系的认识。
3、通过加减法的验算,渗透加法交换律和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加减法的验算。
教学难点:加减法的验算方法的多样化。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以有意注意为主,易于对新鲜事物产生兴趣。依据对新课标的认识,数学教学应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贴近生活这一特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1、 创设情境,激疑设思。
2、 合作学习,主动探究。
3、 实践应用,回归生活。
下面就是我简单的教学过程:
三、教学过程
课件出示
(一)复习导入
看第一个算式填出下面三个算式的得数。
45+ 56=101 56+45= 101-56= 101-45=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以旧引新,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通过观察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引出教学教学例1。
(二)课件出示教科书第27页教学例1的主题动画
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提出数学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这一理念。
(三)动画的内容:妈妈提出问题“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元?”135+48=183(元)营业员阿姨算对了吗?根据动画的内容提出问题:怎样验证它对不对?那我们就要进行验算。这一道题应该怎样验算呢?请同学四人为一个小组讨论。学生讨论后,汇报讨论的结果。
这一环节我采用的是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得出结论。(课件出示:1、可以把加数135和48交换一下位置,看得数是不是还是183 48+135=183;2、可以把得数183减去其中一个加数。183-135=48或183-48=135)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学到知识,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加减法的验算方法,我设计了梯度不同的几组练习(课件出示练习)
(五)为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加深印象、形成体系,课件出示: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进行知识整合。
四、教学预设
1、创设情境,激疑设思。
在讲例1前先出示算式45+56=101,56+45=( ),101-45=( )
101-56=( )让学生独立填写,然后小组内交流填写结果计算法,意图让学生感知加减法之间的关系,为本节课学习加减法的验算做好知识铺垫。
2、合作学习,主动探究
“营业员阿姨算对了吗?”,教师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你想用什么方法检验加法的计算结果?再组织小组讨论和汇报。因为学生初次接触验算,可让学生边看书,边思考和讨论,教师作适当的引导和提示。最后就学生提出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验算时学生第一次接触,安排让学生独立思考亲自试一试,目的是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独立创新的学习品质。减法的验算与加法验算相同易燃可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由于学生在学习加法验算时已经了解了如何进行验算,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观察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关系,提出验算的方法。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适合自己发展的思维方式和解题策略,学生的方法对他自己来说就是最好的方法,我们必须尊重个体的数学现实,无须把自己认为最优化的算法强加于学生。反对绝对化的统一算法并不表示可以让学生法人自流,不加引导,可以给学生尝试计算、选择优化的时间,让学生在计算中读出最适合自己的最优化方法。
3、实践应用,回归生活
先让学生用新学的验算方法计算基本的计算并验算的题目,反馈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并针对集中问题及时订正。然后出示难度较深的题目,再订正的题型。这样不仅让学生感受验算的意义,而且让学生体会验算的作用。 (责任编辑: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