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与案例
一、基本概念的区别
课例:
也就是课堂教学实录,或课堂教学纪实,是教师成功解决培养学生能力或成功使用某种教学方法与策略的上课例子。
它是真实纪录教师课堂教学全过程的一种实用文体。作者听了一堂优秀教师的观摩课,听后感触较深,认为这堂课较好地体现了某一种教育教学思想,有总结推广的价值;或者作者自己上了一堂课,对教学改革有了切身的体会,想总结交流一下,于是根据录音录像或者记录稿,把这堂课的教学过程、方法措施等加以整理写出来,并适当加上评析说明,这就形成了一篇课堂教学的纪实性文章,即课例。课例课例具有真实记述、课堂再现、暴露与解决问题、对教学得失剖析反思的特点。
案例:
案例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典型真实的事件。
它是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它比较详细地叙述了一段具体的教学情节,一件发生过的事实,向人们提供人物、场合、过程、结果,引发大家的思索。它呈现特定的问题情境,探讨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并作一定的分析和反思,希望引发讨论,从中体现一定的思想和理论。
二、写作目的的区别
教学课例通常以某一具体的课为研究对象,重在对课本身的改进、优化和提高,主要目的是揭示“做什么”(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怎么做”(教学策略)以及“做的如何”(教学评价与反思)。主要涉及到本课中各类教学问题的解决,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
教学案例虽然也以课为研究载体,但它必须“以问题为中心”展开研究,而且直接指向新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的带有共性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可以提高本课教学的质量,而且可以运用于本学科其他课的教学,甚至可以推广到其他学科的课程教学。
三、文体结构的区别:
案例的表达形式一般表现为:背景(时间、地点、人物)+问题+问题解决+反思讨论
课例的表达形式一般表现为: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
其中,“教学设计”是某节课或某些课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预期);“教学实录”是实际教学场景(教学生成);“教学反思”则描述了“教学预期”的实现程度,也就是对教学的评价。
四、二者的关系:
从学校研究的意义上看,我们可以认为:课例是案例的来源,案例的搜集和开发必须来源于课例,来源于课堂教学的真实生活,但是案例又是对课例的加工和提炼,它源于课堂教学生活,但同时又高于课堂教学生活。相对而言,课例研究重在于课本身的改进和提高,而案例研究则重在于案例的搜集和开发。从课堂到课例到案例,这是校本研究实践的基本环节。
注意:
教学案例的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分析,表明对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的看法和议论,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教学课例的反思是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的剖析,致力于提出改进和优化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措施与办法。
教学随笔
随笔,属于散文的一种,一般以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为其特色,形式多样,短小活泼。教学随笔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现象的一种思考、研究。它是教师对自己所积累的教学经验、教学思考等进行的一种回顾、梳理、提炼、总结和提升。其特点是有感而发、有话想说,形式自由、不拘一格,具有一定的思想性、情感性,能给人以启发,触动人的心灵。
五、课例的设计
课例撰写一般分三部分,引言、教学过程实录和总评。课例的中心观点是通过文章的引言和总评来阐述的,引言和总评的写法同一般文章一样。教学过程实录部分是重点,要写具体翔实。
实录部分根据表达方式又可以分成三类:
一是叙述描写,可按“师”、“生”双边活动像戏剧剧本那样分段写出;
二是概述说明,类似于戏剧的舞台说明,用圆括号注明,主要写课堂教学中的“非语言”活动,包括板书、演示、书写、课堂氛围等;
三是评析部分,一般单列一段,用方括号注明。
课例虽然是实录式的,但实际上并不能也没必要把一堂课内发生的一切都像录音机或录像机那样一字不漏、一景不落地记录下来。一个优秀的课例,不应该表现为对某一课教学流程的罗列式陈述,教师要根据文章的主题,在忠于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选材和剪裁,突出课堂的闪光点,进行一定的提炼。要精于筛选,把课堂教学中重复累赘的、与表达的中心观点无关的语言、情节等进行合并或删除。
优秀的课例是供教师研究的课例,优秀并不是指教师执教的“课例”本身完美无缺,而是指执教者与同事一同努力,透过“课例”能够学习到什么,这才把握了撰写课例、围绕课例展开研究的真谛。
1、课例结构
(1)、教材解读
简要说明教材主要内容,编写者将本课学习内容放在此处的意图,本教学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和教育体系中的位置,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2)、学情分析
简要分析学生与学习内容有关的现有认知特点、已有知识经验及能力水平、对教学内容的了解程度等,具体说,可从学生已具备的相关兴趣、知识、经验、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等方面去写。
(3)、教学目标
参照相应的课程标准、结合具体内容和学生实际撰写,注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切忌相互割裂;用语要标准,要尽可能用带有行为动词的语句描述,以便及时检测。
具体说,知识目标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怎样获取知识的几方面考虑知识目标的种类和内容,要明确写清楚应达到的程度和水平。能力目标要具体化到本节课要培养的某种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结合内容定具体,不能空洞。
(4)、教学思路及设计意图
简明介绍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即介绍课前对教学活动、学习活动和课堂教学流程的规划和设想,大体阐明设计的关键活动及其流程即可,可以采用流程图方式。
(5)、教法与学法
说明课例设计者是如何根据本教学主题及其教学目标确定和设计教学方法与策略的,并对选择教学方法和策略的相关依据,期望它发挥的作用和预期达到的目的做简要说明。
(6)、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由内容所反映的思想方法,也可以称之为学科教学的核心知识。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难点不一定是重点,也有些内容既是难点又是重点。难点有时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定,同样一个问题在不同班级里不同学生中,就不一定都是难点。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教学难点,即是新内容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之间存在较大的落差。
(7)、教学媒介:说明课例设计者是如何根据本教学主题及其教学目标确定和教学方法与策略选择教学媒介的,并对选择的相关依据,运用方式、期望它发挥的作用和预期达到的目的做简要说明。
(8)、教学过程实录
A、基本过程描述:教学实录是将实际教学过程以全程实录或片段记录的形式通过文字描述出来。文字描述既可以采用表格式描述,也可以采取叙述的方式。应尽量采用写实的方式描述教学过程的真实情景,尽量将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以及教学过程中某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现象和过程描述清楚。除文字形式外,还可配相应的系列照片或视频录像。
B、关键环节提炼:例如:如何利用某种教学手段和策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或如何呈现问题,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或如何直观呈现抽象的概念,或者演示学生难以理解的现象和过程?或如何利用各种策略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操练和练习的?
或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提供丰富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的?或如何组织学生开展探索、归纳总结或再创新的?或如何搭建脚手架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如何为学生提供学习评价、反馈和矫正的平台?或如何开展师生间、生生间、学生与教材文本间的有效交流对话的?……
(9)、总评
听课或授课教师对本课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文稿主要包括以下己方面的反思内容
——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整体反思。
——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探究能力、探究方法培养情况的反思。
——为学生搭建的接受信息、转换信息、输出信息脚手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分析。
——对采取的其他教学策略及问题解决情况的反思。
注意事项:
(1)除了依据教师自身的思考和感受以及同行的意见开展反思之外,要注意搜集并利用学生的反馈、感受和学生的学习结果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要注意体现学科特点。
(2)反思不仅要总结本次教学活动的优点和成功之处,也要注意指出本次教学活动激发的值得研究的课程问题、具启发意义的事件或教学实际实施过程中的缺陷。并就这些问题做出自己的思考,重在通过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
(3)反思要突出重点,不一定面面俱到,建议采用小标题的方式提点反思的几个方面,不宜太多。要注意在事实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和提升,不要单纯罗列事实和现象。但理论的总结又要注意语言通俗简明,并利用本次教学活动的具体证据来论证,不要长篇大论地引用他人文章,或脱离具体教学活动做笼统的理论阐述。
附件1——课例示例1:
古诗诵读《古诗两首》——《春晓》课例设计
首页:
一年级语文
人教版小学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
古诗诵读《古诗两首》——《春晓》课例设计
一.教材解读:
1、从编者的角度解读教材:
(1)单元整体定位。
教师应清楚整个单元编排的意图,不出现偏离文本主题现象。本单元教材是以“春天”为话题组织材料的,我们应该和学生一起去细细地品味这些美的诗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融入春天,乐于观察,善于欣赏。单元中的《春晓》是一首展现春天美景的优秀的中国古诗,编者希望教师怀着一颗童心,和孩子们一起看、一起听、一起读、一起悟出春天的美好,感受语言的美好,感受自然与生命的美好!
(2)看看作者的表达。
细读《春晓》,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寥寥数笔,就把那不经意的一瞬间感受到的浓浓春意勾勒得淋漓尽致。诗的脉络回环往复,不依时间先后进行描写,而是先从眼前的不觉晓写起,再写百鸟争鸣的晨景,继而追忆昨夜“风雨”,最后寻问花事,回到眼前,尾首照应。诗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衬托爱春,行文曲折,情真意切。
2、从教师的角度解读教材。
当我们站在自己的角度时,应该有一个系统的思考,要同时考虑到学生的特点,编者的意图,根据教材的课型特点来掌握教学的策略。如古诗《春晓》的特点就是要熟读成诵,了解大意,难点是不能说出逐句的解释,而是在意境中感悟春的美好,体会并升华情感,并将情感由心而发,读出心声。如教学第一句,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看图加想象体会春天的美好,在了解了整首诗大概内容的基础上,应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诗文拉向了边上的插图,启发学生:“整首诗只有短短四行,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看插图,你觉得画家画得怎样?”待学生仔细观察,品味到其中的美之后,再让学生进一步体味诗句,读出春的美好。
第二句就应通过创设多种情境来营造出春的意境,通过描述、声像、动作、图画、想象等多种具象化方法,引导学生积累感悟、想象体验,发现探究,了解诗人的所思所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学情分析
1、注意前后知识的衔接。我们应该考虑到,孩子们在一年级上学期就已经学过古诗诵读,他们对这种课型有一定的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让他们知道结合图去看,知道熟读成诵,我们应进一步引导孩子在此基础上读出古诗的语言美,在情境中读出古诗的意境美,在联想中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2、根据学生的积累来分析难点。在孩子们读古诗的过程中,相对来说,第一句比第二句难读,前两行中的生字很多,双横线中要求会认的字全部出现在古诗的前两行中,字音呢很难咬准,这就需要多种读字的方法相结合,如反复认读、放在古诗中读,同学之间互读互评字音读准了没有,以攻克这个教学难点。我们再从另一个角度,古诗的意境上来看,第二句就要比第一句难以体会一些,怎样引导他们从看到的听到的去体会诗人的情感,想象当时的美境,这就需要丰富的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去感受,与诗人交流对话,与文本碰撞共鸣。
三、教学目标
在《评价标准》中说:“目标全面具体明确,体现课标第一学段要求及低段学生特点。三维目标有机融合,突出学生学习习惯和方法的起步培养,凸显语文素养的初步养成及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
学习了评价标准,我制定《春晓》的教学目标更准确,也有创新:
1、会认“晓、眠、觉、处、闻”这5个生字,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学习本课的生字。
2、巩固学习方法的培养,如圈生字的方法,边看图读诗的方法,认字的方法、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等。
3、正确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激发朗读古诗的兴趣,感受浓浓春意,体会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4、培养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重视积累,鼓励学生乐于表达。
在第一条目标的制定中,我增加了多种识字方法来学生字的目标,关键不是教他们认识几个字,而是通过教字,引导掌握自主识字的方法,把握认字的规律。
第二条教学目标是巩固学习方法的培养,这条目标是语文教参上没有提到的,在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后,我知道一定要重视学习习惯和方法的起步培养,目的是促进学生进一步巩固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于是制定了这一条方法目标。如何让孩子感受到这浓浓的春意以及如何让孩子有朗读古诗的兴趣,是我这篇课文需要完成的情感目标,它融合在第三条目标中,无论是一开始的导入,到整体感知,到体悟诗意,到最后的朗读成诵应为学生营造一份浓浓的诗情春意,激发学生的兴趣。第四条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而制定的。
我们不难看出上面的目标是全面的,和谐的,清晰地,他们不能孤立存在,而是有层次的步步达成。当然我们所预设的教学目标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实际状况灵活地做出调整,让教学目标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更好地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
四、教学思路及设计意图
我通过整体把握各教学板块的内在联系,合理分解目标,将《春晓》教学分成四环节进行:(一)感受春景,兴趣导入;(二)初读正音,读出春韵;(三)精读悟春,激发想象;(四)熟读诵春、拓展积累。这四环节就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层次,根据学生语文学习规律循序渐进地达成目标。
另外为了找准有效地切入点,牵一发动全身,我决定抓住《春晓》的诗眼,围绕着一个“春”字展开行文,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春之美,到各种“春”的感官体验,再回归到整体感受爱春惜春之情,去意会前后的关照,句子之间的因果联系。
五、教法与学法
(1)创设有趣的语文学习情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初读古诗前用一段小故事将孩子们引入情境,再用师朗诵激发读诗兴趣,指导体会“闻”时,我通过课件出示“鸟啼声”以及动作(用手贴耳边),再问下学生听出来了吗?鸟儿在说着什么?唱着什么?想想这时候诗人的心情怎样?体会心情并指导朗读。
在这种自然有趣的对话中,在我为他们创设的种种情境中,孩子们轻松快乐地学习着,收获着,品味着,朗读着。
(2)发挥想象体验诗歌画面美与意境美。
在中外艺术史上,许多人把画与诗相提并论,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最高境界。《春晓》堪称“诗中有画”的名篇。
如在教学第一句时引导学生通过看图体会春景的美丽,再激发他们根据所看的转化成想象——到处都是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说:──(学生自由想象)。这样在教学中利用春景这幅美丽的图画加学生的想象映现在他们的脑海,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令他们久难忘怀。
(3)通过描述、声像、动作、图画、想象等多种具象化方法,引导学生积累感悟、想象体验,发现探究,从而习得语言,学习方法。
如在精读第一句后巩固一下设计一个“最佳搭档”游戏: 老师来说一句话,看看谁能在古诗中找一找,用古诗中的一行来说一说。说对了,就是最佳搭档,击掌祝贺。这是考虑到学生实际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采用了游戏的方式去体悟诗意,让学生敢于说、乐意读。又如教学第一句结合看图与想象,再听鸟叫声,第二句听风声雨声想象当时的情境等等。
这些描述性的语言,直观的图画、声音,都将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触动他们自主地想象着,体验着,深情的朗读者。
(4)打开学生的思路,鼓励学生有多种感受。
在引导学生个性化体验后两行诗时,问学生:诗人看到满地飘落的花瓣,会有什么感受呢?可鼓励学生说出不一样的感受和根据自己的感受读出独特的心灵提体验。如可以读出很美,也可以读出很惋惜之情。
古人早已认识到“诗无达诂”,也就是说没有惟一正确的解释。一首好诗,正因为可以作多种理解,才让人觉得回味无穷。
在体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看到飘落的花瓣有什么感受,这个问题能打开学生的思路,鼓励学生有多种感受,就是为了让学生探讨答案的多样性。
这种对作品的多元解读,对学生的人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5)激发创造潜能。
在拓展积累环节中,我让孩子们以《春晓》为题把春天早晨的景象画下来。还可以为你的画写上一句美美的句子!这个拓展训练,对一年级的孩子具有一定难度,但只要学生“跳一跳”,“苹果”是能够摘到的。一旦学生的创造潜力被开发出来,那里蕴含的丰富宝藏,就会发出巨大的能量。
六、教学重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第一学段“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结合本课教学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重难点如下:
1.会认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古诗的韵味美、语言美、意境美,感受诗人对春的喜爱。
七、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感受春景,兴趣导入
1.同学们,春天已经悄悄的来到了我们的身边。瞧——(播放课件)
2.你们看到了什么?是呀!春天多么美好。桃花静静地盛开着,花瓣是那么新鲜,像刚被雨水洗过似的。各种各样的鸟儿从巢里飞出来,有的站在枝头欢叫,有的在树间飞来飞去,自由欢快,这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呢?(早晨)春天的早晨多么美丽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孟浩然写的一首描写春天早晨的古诗《春晓》。(板书课题)
3.(指“晓”)这个字读什么?日字旁表示与什么有关?“晓”就是太阳刚刚出来,指“早晨”,那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
4.齐读“春晓”。
(二)初读正音,读出春韵。
1.在春季的一天,诗人正在甜美的睡梦中,不知不觉天亮了。刚一醒来,就听见窗外到处都是鸟儿在歌唱,朦胧中记起昨夜曾听到风吹雨打的声音,不禁想到,不知道有多少花儿在风雨中飘落了。于是诗人就写下了一首诗。师朗诵。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1)学生边读边在古诗中找到要求会认的字,用横线标出来,借助拼音读几遍。
(4)在小组中互相检查生字读音。
3.检查反馈,开火车、个别读、齐读等。
提示——
晓:与“烧”比较字形,右上没有一点。
眠:目字旁,闭目则眠。
闻:与“问”比较字形,课文中是“听到”,现在的意思是用鼻子嗅气味。
4.生读古诗,互相评价,正音,节奏韵律。
指导读出节奏和重音,读出韵脚。屏幕上打出这首诗,标明节奏和重音。
5.自由读古诗,说说诗中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6.齐读古诗。
初春的早晨,空气里飘着泥土的清香,眼前一片绿色,心情真的棒极了,让我们怀着这样的心情。
(三)精读悟春,激发想象。
1、整首诗只有短短四行,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看插图,你觉得画家画得怎样?
2、在这春天的早晨,大诗人睡得很香甜,连早晨天亮了都不知道,是谁把它叫醒的呀?(小鸟)对啦,到处都是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说:──(学生自由想象)大诗人一起床,就听到这么好听的叫声,精神真好呀!这真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指名读。
3、“最佳搭档”游戏: 老师来说一句话,看看谁能在古诗中找一找,用古诗中的一句来说一说。说对了,我们就是最佳搭档,击掌祝贺。
春天到了,天气越来越暖和了,睡觉的时候,睡得很香很香,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4、用耳朵听,所以闻中有个“耳”字,这么认真就奖励大家“闻一闻”鸟叫声,请用手做好“闻一闻”的准备动作。想想可能有哪些鸟在叫?(课件播放鸟叫声)
5、听出来了吗?鸟儿在说着什么?唱着什么?想想这时候诗人的心情怎样?(喜悦)练读:带着这样的心情赶紧读读这两行吧!
6、请大家把自己当作诗人,闭上眼,睡觉。师述:“睡着,睡着,朦胧中听到鸟的叫声,一声,两声(放鸟声)你睡意全消,睁开眼睛,一看,天都亮了,天也晴了。你触景生情,于是哼出了两句诗:——?(齐读读1、2句`)
7、这春天的清晨,窗外到处是鸟儿的叫声,鸟儿多么快乐。可是昨天夜里…朦朦胧胧中,我仿佛听到了风声雨声,经过昨夜的风雨,现在怎么样了?(课件展示满地落花图)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讲你看到的景象吗?
8、想一想花儿落到哪里了?(地上:好像花毯。小溪里:在打转又好像鱼的花伞。)⑵ 落到地上,落到小溪里,不知有多少花朵被打落了。 (强调句子:花落知多少
9、看到那么多打落的花儿又想到了什么?
想起昨天夜里又刮风,又下雨。引出句子:夜来风雨声
10、诗人看到满地飘落的花瓣,会有什么感受呢?
(1)预设1:很美。
引导:我们知道春天是一个百花盛开的季节,有——有——还有——?这些花受到风雨的吹打,像雪花似的片片飘落,落在地上,美吗?你就是诗人,把你对花儿的喜爱之情读出来吧!
(2)预设2:很可惜。
引导:想到美丽的花朵飘落地上,美丽的春光即将逝去,诗人心中又有点儿——?(惋惜)诗人站在窗前,面对着满地落花惋惜地吟诵—
小结:是啊!这就是春的气息,这就是春的脚步。《春晓》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画面上花红柳绿、百花争艳,活泼可爱的小鸟停在枝头。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
(四)熟读诵春、拓展积累。
1、让我们伴着美妙的音乐,读出你的感受。(配乐朗读)
2、学生看着画面,背诵《春晓》。然后闭上眼睛,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背诵。
3、唐代诗人孟浩然,湖北人,是大诗人李白的好友,他擅于写山水诗,诗中表达出对人生和山河的热爱之情。正如《春晓》,诗人把握住“春天”这一季节的时间和特点,把自己对春的所感所闻依次写出,表达了作者热爱春天,珍惜春光之情。
4、师:春天这样美,有多少诗人曾经赞美过它呀!把你所知道的关于春天的诗朗诵给大家听,好吗?
5、春天的美景如此令人陶醉,就让我们以《春晓》为题把春天早晨的景象画下来。还可以为你的画写上一句美美的句子!
九、总评
这节课时,我很注意合理安排教学容量,每一个环节的时间比例合适,突出重点教学,多给每一个同学语言实践的机会,在评价时很注意评价学生的优点,张扬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自信,鼓励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掌握新知,学习能力增强。同时也很注意自己语言的简练,富有童趣,问题的指向清楚,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评价及时有效,方法规律有提炼升华,激发自信。 (责任编辑:风) |